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连云港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陈 晨
扎根茅山革命老区61年,终日坚守田间地头,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300多亿元直接收益,这就是打心眼里爱“三农”,一辈子只想帮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赵亚夫。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茅山革命老区——戴庄。采访中,赵老的话语一次次感动着我。他说:“我们现在倡导生物多样性的农业技术体系,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啊。”
采访间隙,赵老带着我来到了一处柿子园。我发现,柿子树下,许多小鸡在草丛中捕食。赵老告诉我:“草丛中有许多小虫子,小虫子正是鸡的食物,而鸡的粪便也正好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再提供给柿子树,这种农牧结合正好完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赵老的细心讲解让我对农业现代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王厚俊是一名大学生村官,2011年来到戴庄村,现在已经11年了。赵亚夫很爱惜这位年轻人,经常来指导他。汪厚俊也将赵亚夫“生物多样性的农业技术体系”牢记于心,在自己的农场中将养鸡和种桃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出于对有机水稻种植的好奇,我又跟随村民任广明来到了有机水稻种植地。我发现这里的水稻已经被收割过了。但地里都还留着一段水稻根,这个技术叫“再生稻”,让有机水稻种植可以像“割韭菜”一样在收割后再生一茬。先进的农业技术给村民们带来了更高的收入,聊到这里,任叔叔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采访结束时,赵老说:“我想把‘戴庄经验’推广出去,助力江苏的农业发展进一步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模式。”这让我对赵老产生了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