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讲解员
张菁菁
一个人,要有多么强的信念,才能14年如一日,守在宿迁城的古黄河边,24小时备着两部手机、一部对讲机、一瓶速效救心丸,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在时刻准备奔跑、跳水、救人。
一个人,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才能一次又一次往前冲,先后参与了680多起紧急救援,挽救了250多条鲜活的生命;而面对医生一回回的死亡警告,他毫不退却,多次因救人受伤住院,被送进抢救室,就连遗书也已经写了7封。
当决赛选题抽到王爱东时,我对这个人物已经充满了好奇。第一次听说王爱东的事迹,我的心就被深深地震撼,震撼于他的纯粹,他的勇敢,还有他的执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踏上了300公里的探访之路。
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的所在地,是一个搭建在河边的简易铁皮房。我走进的时候,王爱东和妻子正在桌前整理救援档案,就像普通的夫妻那样,却做着不平凡的事。
在采访时,王爱东告诉我:他原本喜欢打球、下棋、练练书法,可从自发成立黄河水上救援队并担任队长后,他唯一的爱好只剩下游泳。因为他知道,只有苦练与死神赛跑的本领,才能救回一个个被急流吞噬的生命。好多次救援结束,妻子和孩子都会抱着他痛哭,生怕他跳下水就上不了岸......
有人这样评价王爱东:“用命救命,他总是把别人的生命,放在自己生命的前面。”勇敢,是刻在王爱东骨子里的鲜明标签。
王爱东患有频发性心脏早搏,随时都有猝死的危险,显然不适合高度紧张、极度劳累的救援活动,但是他从没有胆怯和退缩。为了救人,王爱东曾多次跳下冰冷刺骨的河水,搏击过危机四伏的漩涡,面临过濒临死亡的恐惧,一次次分秒必争,一次次死里逃生,始终没有动摇他勇毅的心。
在我的再三坚持下,王爱东带我参观了他的房间,一个不足四平方的狭小空间,里面堆满了资料和档案,具备了一切办公的条件,可唯一用来休息的只有一张躺下永远伸不直腿的上下铺。在他的床边,我发现了一件沉甸甸的红马甲,上面缀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江苏好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源源不断地涌来,肯定着王爱东,也鞭策着他。
14年风里浪里,他从没有因为质疑而止步不前,也没有因为嘲讽而心灰意冷。在他的影响下,曾经的发难者变成了参与者,挖苦声变成了点赞声,不足十人的团队发展成了现在48000多人的黄河水上志愿救援协会……工人、学生、渔民,甚至还有祖孙三代一家人,他们跟王爱东一起,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
在王爱东的救援日记本上,他这样写道:“累而不苦、苦而无怨,危急关头,勇往直前”。这是王爱东的心声,也是一位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王爱东的感染下,我也加入了这个爱心团队,成为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的一名宣传员。希望通过我的传播,让更多的朋友和我们一起进行爱的传递。就像王队长说的那样:“希望人人都是志愿者,个个都像子弟兵,处处都有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