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故事”选手探访手记:中国医生 无畏逆行

发布时间:2022-08-22 10:56 来源: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

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1_副本.jpg

无锡市烈士陵园讲解员 

杨晓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两年多来,在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无数负重前行的逆行者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就有这样一支英雄的团队——援武汉重症医疗队。2020年2月,这支208人的医疗队一夜成军,驰援武汉,在疫情风暴中心一次次带领患者穿越生死之线。他们以“混编收治、化零为整”的创新收治模式,在短短两小时内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实现“落地即接管”;在连续奋战35天、圆满完成救治任务后,又转战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并陆续接管该院三个重症病区全部危重症患者。随后,队内7位队员又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继续留守,指导武汉重症救治,为湖北战疫注入了强大的“江苏力量”,彰显了硬核的“江苏担当”!医疗队两次得到孙春兰副总理的表扬,被授予全国“时代楷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三个 “ 妈妈 ”

在翻阅了大量媒体资料,聆听了医疗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的事迹报告后,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抢救场面,一句句震撼人心的感人话语久久萦绕在我心头。

2_副本.jpg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刘云

8月2日早上七点,在无锡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带队下,我们驱车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见到了医疗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乔莉、ICU护士长褚敏娟和总务处副处长王永红等三人,却迟迟不见刘云副院长的身影。

3_副本.jpg

杨晓兰采访乔莉(中)和褚敏娟(右)

“刘妈妈可忙可忙了,今天不一定能等到她。”褚敏娟一句亲切的“刘妈妈”打开了我们采访的话匣子。

4_副本.jpg

“刘妈妈”是在武汉期间医疗队对队长刘云的爱称,王永红则被大家称为“王妈妈”,还有一个护理组组长宋瑾是“宋妈妈”。

如果说,医疗队用爱守护了病区,那这三位“妈妈”则是用家一般的温暖和关爱守护了整个医疗队。

5_副本.jpg

杨晓兰采访王永红(左)

“我们把所有队员都当作孩子。”说起和刘云并肩作战的日子,王永红不禁泪崩。“太难了,太不容易了,我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往事如昨

2020年2月12日晚,省人民医院接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通知,要求组建200人的医疗队,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房。当天夜晚,全院医务人员纷纷主动请命,医院连夜筹备物资,13日第一时间奔赴武汉。“我也没跟家人多说什么,就觉得我应该去。”乔莉冷静地说。

6_副本.png

乔   莉(右二)

事实上,当时武汉的疫情严重程度远超大家想象。“晚上一下飞机,整个机场空无一人,到处都是黑漆漆一片,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机场,整个人有一瞬间是懵的”,褚敏娟回忆道。

208人的大队伍,很多人互相都不认识,刚到武汉时恐惧慌乱无措,到了酒店空空荡荡,不够住,没得吃……“但只要刘妈妈在,我们就什么都不怕!我们跟着她干就行了!”刘云有着在四川绵竹进行医疗救助支援的丰富经验,王永红形容她“有一种大将之风”。她回忆说:“一到驻地,她让我们把队旗和党旗挂在酒店大厅,立即成立医疗、护理、物资保障、信息等小组。虽然那时候工作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但核心组织架构已经立住了。”在同事眼里,刘云考虑问题细致,安排工作周密,行事果断严格,就是医疗队的“主心骨”。

6_副本.jpg

“刘妈妈对队员们严格训练,因为我们接收的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ICU。”王永红说,ICU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最严重的患者,传播性是最强的,也就意味着队员们暴露的强度是最高的。因此队员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不能有一点闪失,否则后果无法想象。“医疗队一大半的人都是90后00后,我们必须保证208人健健康康去,平平安安回,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

7_副本.jpg

为此,刘云要求做好24小时防护,设立了52条“家规”。每天的晚例会、周例会、“红色文化”战地广播也是这支队伍的特色。为保障防御工作开展的科学性、便捷性,刘云专门为援建队伍配备了信息工程师、皮肤科医生、心理科医生。通过信息工程师搭建“云会议”直播间,除了常规工作布置安排外,心理科医生通过直播给队员进行心理疏导,皮肤科医生通过直播教会大家如何处理由于穿防护服带来的皮肤压疮问题,小伙伴们通过直播开启“红色文化”战地广播,整个团队在严肃紧张又活泼奋进中工作。这样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江苏省援建指挥部及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肯定和医疗救援同仁的普遍认可,也保证了医疗队最终打赢这场抗疫硬仗。

8_副本.jpg

创造奇迹

“急诊科超人”是医疗队对乔莉医生的爱称。她的身上有着一股子镇定自若的气质,病区成功的气管切开手术几乎都是由她完成。

9_副本.png

乔  莉

她需要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在没有灵敏触觉,没有清晰视野的情况下,全凭经年累月练出的专业,5分钟精准切管。“这是在刀尖上跳舞,操作时我的脸跟病人面部在一个平面上,距离大概10公分,气管切开瞬间会迸发大量分泌物,形成传播力极强的气溶胶,高度集中精力是我唯一选择,危险早已置之度外。”乔莉平静地说。心无旁骛,做好每一例手术就是乔莉的信念。

10_副本.jpg

敢打“硬仗”,底气使然。这支医疗队涉及到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感染病科等多学科的顶尖“班底”。例如乔莉这样的重症医学科医护人数甚至达到了院内该科室总人数的80%,几乎把重症医学团队整个搬了过去。这样的精锐之师在武汉开展了多项第一的操作: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气管切开,第一例气管镜,第一例深静脉置管,以及江苏在武汉的第一例ECMO等等。这些高危、高难度的操作,抢救了众多的危重症患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11.png

褚敏娟

别看腼腆的褚敏娟话语不多,她是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继续留守、指导武汉重症救治的7位勇士之一,用最长的时间坚守到了最后胜利的时刻。我问她,你累不累?怎么坚持下来的?她说,我们的工作“忙”和“累”是常态,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云淡风轻,让我对医护人员肃然起敬又心疼不已。

11_副本.jpg

王永红(中)

采访中,我注意到“王妈妈”王永红的嗓子一直是哑哑的,原来这正是在援助武汉期间落下的病根。为了让医疗队队员们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战斗好,王永红想尽一切办法筹集物资,用各种娱乐方式调整大家的情绪。

12_副本.jpg

每天早上是她第一个在酒店门口护送队员上班,每天晚上无论多晚她都要在门口迎接队员平安归来,巨大的压力使她的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原本乌黑的头发也白了许多。而这些对她来说,在所有队员健康平安归队的时候,当病患们恢复健康的时候,都已经值得。

13_副本.jpg

“你看,这是老李给我们写的感谢信,这是他这两年给我们发的消息,身体健康,到处旅游,这是我们最开心的事了。”她拿出手机,一页一页翻看被救治的患者和她的联络信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4_副本.jpg

208人的故事能写一本书

要聊的话题太多,208人的故事能写一本书,而简短的采访已经足够震撼我的心灵。

15_副本.jpg

回到无锡,我最终在周末的夜晚电话连线到了刘云副院长。电话那端,她的声音有些疲累,她刚刚开完一整天的会。忙碌、随时蓄满能量是刘云工作的常态。介绍了她的管理方法,表扬了一个又一个队员的成绩,她提到的最多的词就是“小朋友们”“孩子们”“小猴子们”,这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刘妈妈”对队员们满满的爱啊!“回想起我和队员们在武汉前线时的点点滴滴,确实很苦、很累,大家都拼尽了全力。这是我们医疗卫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最后,刘院长深情地说:“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这支队伍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16_副本.jpg

这就是“中国医生”,用生命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追求的白衣天使!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