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故事:站在“光”里的追梦人——崔根良

发布时间:2022-08-18 15:49 来源: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

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11_副本.jpg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讲解员

   张   凡

2022年8月6日,我坐上了开往苏州的高铁,去探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时代楷模”崔根良。说起崔根良,可能有人并不熟悉,但提起他所创办的亨通集团,我们一定再熟悉不过了。比如我们传输电力使用的光电线缆、上网使用的光纤光缆等,都是亨通的产品。

22_副本.png

去之前,我也翻阅了一些资料,网上搜索了一些信息,了解到他是一位优秀的党员企业家,30年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厂在他手中扭亏为盈,在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人才的艰苦条件下,将亨通集团发展成为一家高科技、国际化的企业集团。他还是一位心系国家、心系社会的实业家,退役军人出身的他执着于科技自主创新,研发出一个又一个打破被国外垄断的技术,不仅成为中国在光纤通信领域第一个拥有光纤预制棒核心技术的企业,还为中国赢得了在该领域的世界话语权。这次行程中,我还深刻地认识到,崔根良更是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社会慈善家,在他的资助下,云南100多个先心病患儿和家庭重获新生;江西25家敬老院、3000多位老人在他的帮助下改善了生活条件……

333_副本.png

由于工作原因,这次未能见到崔根良,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坐落于苏州吴江的亨通光通信科技园。我看到了那根传说中的国人“争气棒”——就是为了这根光棒,当时的崔根良几乎压上了亨通全部的家当,投入6亿多元科研资金,200多名研发人员,熬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在12年前的今天,成功研发了光棒,宣告了国外技术封锁与高价垄断的终结。光纤价格也从15年前的1200元/公里,降至目前的50元/公里,让百姓、企业、国家都从中获益。透过展厅的玻璃,我仿佛看到了12年前,崔根良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光棒,默默地流下了欣喜的泪水……

44_副本.png

光棒又称“光纤预制棒”,是整个光通信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这根玻璃棒看似平淡无奇,但纯度极高,一根最长可以拉出1.5万芯公里的光纤,相当于北京和上海之间五个多来回,拉出的光纤每根外径只有125微米,八个芯层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

55_副本.png

崔根良就是这样,靠着不断地坚持和自主创新,带领亨通集团一步步结束了中国“三十年前光缆靠进口,二十年前光纤靠进口,十五年前光纤材料靠进口”的历史。然而,光棒的研制成功远不是终点,心系社会的崔根良又将目光瞄向了绿色光棒的研发生产。他带领亨通集团率先完成各项环保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减排节能工作,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绿色光棒生产基地,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绿色光纤材料更是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无污染,体现了一个企业家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大潮下,他再一次踏上新征程,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赋能全价值产业链的发展,瞄准产业前沿,抢占发展制高点,在光纤通信、智能电网、超高压海缆、能源互联、新一代网络应用等领域,不断打破国外垄断,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发明创造,打造领先全球的5G+双千兆全光网系统解决方案。集团还在全球承建100多个国际海洋光网项目,亨通的光纤光棒技术和海洋光网技术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

66_副本.png

在一楼展厅,我看到了这样一张巨幅世界地图,标注着亨通国际化发展的足迹,目前集团在全球已经设立40多家营销技术服务分公司,集团产品已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带来了契机,也更加坚定了崔根良国际化的步伐。“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在亨通集团产业发展的全球布局中,崔根良提出的“三个五”战略(50%以上产品销往海外,50%以上资本为海外资本,50%以上人才为国际化人才)也正从蓝图变为现实。亨通集团为全球光通信与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创造”的靓丽名片。

一位优秀企业家必须有大责任、大担当,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企业小的时候是少数人的,做大了则是国家的”。

这就是崔根良永远的中国心!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