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连云港市公安局新闻宣传中心民警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李 璐
这次红色故事大赛,我非常有幸能够为大家讲述连云港赣榆区人民法院原民一庭副庭长、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姜霜菊的感人故事。
在赣榆当地,姜霜菊有着不小的名气,无论是法院同事还是当事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姜姨”。在岗的三十多年间,姜霜菊累计办案近万件,案件调撤率达80%以上,且“无一错案,无一申诉,无一上访”。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赢得群众的信任与赞誉?带着这些疑问,我来到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法院,来到姜霜菊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开启了我的寻访之旅。
自1984年以来,姜霜菊一直工作在基层民事审判一线。2018年1月退休后,仍坚守在“姜霜菊调解工作室”。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姜霜菊调解工作室于2012年3月设立,这也是全省第一个以法官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她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类比分析法”“亲情感化法”“降温处理法”“善用民俗法”“现场办案法”“换位思考法”“权衡利弊法”7种行之有效的案件调解方法。这些“办案秘笈”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更赢得了当事人的理解和信任。在审理案件期间,姜霜菊总是抓住这个“情”字做调解工作,用诚心化解纷争。在姜霜菊的陈列室里,一幅剪纸画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写着“心中天平在,霜菊吐芳彩”,这是一起案件当事人给她的赞誉。
在与姜霜菊曾经的同事张法官交流时,她说:“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不喊她姜庭长,叫她‘姜姨’。在跟当事人相处的时候,姜姨非常体谅当事人,她会经常用一些朴素的语言将疑难的法律道理向当事人做解释,当事人往往来的时候怒气冲冲,走的时候握手叫姜大姐,真正地践行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8年前,初任法官的姜霜菊带着雨衣和公文包,每天颠簸骑行在乡野土路上,奔波于当事人与法庭之间。田间地头淳朴的老百姓把姜霜菊当亲人一样看待,也是从那时候起,姜霜菊立志做一名好法官,而她这一做就是38年。
这次寻访很遗憾没有见到姜霜菊本人。回来后,我与她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电话那头的她,说着一口夹带着方言的普通话,没有一点儿架子、平易近人。近一个小时的采访,她娓娓道来,给我讲她以前办过的案子,聊她的过去、她的现在,朴实无华的语言,却处处透露着她真挚的情感,动人心弦,让我不由自主地叫她姜姨。姜姨告诉我:“只要将人心比自心,寄情于法理之中,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这次寻访之前,我收集了许多姜霜菊在审判一线的故事,但通过电话采访、实地寻访、以及与其同事、案件当事人的交流,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触动。正是这么一个心怀大爱、秉公执法的人,才能够这么多年面对各类矛盾激化案件迎难而上、毫不退缩,用无限的真诚和极大的耐心化解矛盾,以真心、真意、真诚善待每一位当事人,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