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倪 楠
田明,仅有初中学历,却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获取技术创新成果1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多项发明创新成果国际领先,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四十年光阴,见证了他一步一步成长为中石化技能大师、全国科协委员,登上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殿堂。
这些,是我在决赛确定田明这个宣讲人物后第一时间可以查询到的资料。经过深入了解我发现,光是听到压力计过载保护器、试油测试工艺配套工具等由他创新发明的产品,就让我这个艺术生犯了难。他的创新发明原理是什么?在实际生产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石油开采的全过程又是怎么样的?是什么支撑着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作业现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带着这些问题,我从南通如皋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了扬州市真武镇,开启了对这位“草根大师”的寻访之旅。
抵达扬州时临近中午,田大师并不在办公室。他的同事告诉我,大师今天凌晨四点就上井了。“大家肯定以为他平时都是在研究室搞创新搞科研,其实他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油田作业现场,最近他还值了6个大夜班。”同事的言语间,满是对他的敬佩之情。
不一会,田大师从作业现场回来了。和我想的一样,他皮肤黝黑。不一样的是,他比我想象中的技术工人更加健谈,非常风趣幽默。
我问他:“您都是大师了,还需要亲自下井吗?”“姑娘,采煤的叫下井,我们采石油的钻孔碗口大小,你看我下得去吗,我们都叫上井。”一句逗趣的话,立马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开始和我分享起了他的三次“创业”之路。
勤奋学习的 “仪表班长”
1985年,田明从油田技校毕业,被分到采油厂攻关队,当了一名测试工。上世纪80年代,试油测试使用的仪表设备大多数从国外进口。一开始,田明连一些基础的技术资料都看不懂。怎么办?只有学!白天忙里偷闲学、晚上挑灯夜读学、上井跟着师傅学,他先后自学了时钟、压力计维修技术,科学试油系统工程、机电一体化等课程,并完成了大专、本科学历教育。1987年,地层测试队成立后,凭着扎实的业务能力,田明当上了仪表班长,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石油田里的工人 “发明家”
上世纪90年代,田明被调到石油测试队工作。在这里,他看到了一线工人的辛苦。为了让大家干活能轻松一些,爱琢磨的田明搞起了石油测试工艺的革新,这期间田明付出了很多。2003年,他随队入疆,在戈壁荒摊、寒暑交恶的环境下连续干了5年。这五年向下扎根的奋斗经历,也成了田明创新创造的基石。
2006年,震击器国产化改造(为国家挽回了上亿元的损失,还填补了国内空白,田明总共花费1000多元)。
2009年,压力计过载保护器研制(使压力计损坏率从10.6%降为0,资料全准率提升到100%,国际领先)。
2013年,试油测试工艺配套工具的研制和应用(获得第四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唯一的一等奖)。
2014年,田明又成功研制出高压取样配套工具,使油田高压取样合格率从46.6%提升到92.2%,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扛着 “割刀” 闯市场
2012年,江苏油田引进了一套价值两千多万元的连续油管作业设备,然而由于地质条件限制,设备上的切刀在下井后既割不断油管,还容易损坏,两万元的进口刀片下井转十多分钟就会报废。平时就喜欢捣鼓的田明,就悄悄琢磨起了解决办法。从改进刀片的材质和硬度,到重新设计切割刀的结构,经过一年多反复试验,田明最终完成了对切割刀的改进,经他改造后的切割刀在七分钟内就能成功将油管切断,彻底攻克了水平井、大斜度管柱切割的这一世界级难题。
2015年初,油田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极寒期”,田明开始带领团队扛起“割刀”闯市场。凭借改进后的割刀和领先行业的连续油管配套技术,田明很快在已经饱和的外部市场闯出了一片天地,为石油开采增储上产贡献了基层工人的力量。
三次“创业”,三次全新出发,田明从不畏惧。他说:“生产现场这个大舞台给了我出彩的机会,平凡的工作岗位成为我持续创新的不竭源泉。每成功一次,我对创新的热情就会增添十分,我对岗位的热爱就会增加百倍。”
在和田大师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吃得快且多。见我有些疑惑,他笑了笑说:“我们过去在野外作业,经常饥一顿饱一顿,逮到一顿是一顿!”是啊!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田大师,只有眼前的为了能把石油能源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弯下身子,默默耕耘的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