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泰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泰州市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胡 倩
“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这是“感动中国”给予“炎黄”张纪清的颁奖词。
怀着敬意,我有幸来到江阴对张纪清老人进行采访。
张纪清老人的家位于江阴市的一个老小区内,家里面积不大,陈设也很简单,却干净整洁。知道我们要来,张老和老伴儿早早就切好了水果、拿好牛奶。刚一进门,我们就被他们的热情感染到。奶奶挨个儿给我们递水果,张老还和我们开玩笑说:“不把水果吃完,我可是不接受采访的哟!”
张纪清,江阴祝塘人,1941年出生于贫苦家庭,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改革开放后,通过自力更生,他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有了余钱,张纪清便积极响应“先富带动后富”的号召,开始了他漫长的慈善之路。
1987年6月28日,张纪清第一次用“炎黄”这个化名,将1000元现金捐给了祝塘镇敬老院,1000元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是一个人两年的收入,可以盖一栋楼。此后他坚持往希望小学、困难灾区等地捐款捐物,而汇款单上永远署名“炎黄”,这个身份他一直对外隐瞒着,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采访中我问他老伴儿:“奶奶,您是什么时候知道爷爷一直在捐款做善事的呀?您支持他吗?”奶奶说:“我是有一次给他洗衣服,在他衣服口袋里看到汇款单才知道的,我当然支持他,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呢!”
随着捐款持续,当年的祝塘镇首富张纪清,住的房子却变得越来越小,从当初的300平米换成了200平米,继而又换成了90平米,70平米。如今,夫妻二人仅靠着退休工资维持生活。
由于没有完整的记录,我们无法准确得知张纪清累计捐出了多少钱物,但一个人持续了三十多年的善举,不仅感染了子女孙辈,更带动了一座城市的慈善文化。在江阴大地,寻找“炎黄”的初衷早已化为学习“炎黄”的行动。在江阴市的炎黄陈列馆中,有一张汇款单的署名与“炎黄”一样,同样是化名。灯火常在,行者不孤。如今,江阴市建立的炎黄爱心团队已有数百支!
荣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之后,古稀之年的张纪清依旧继续着他的公益事业。甚至在武汉出现疫情后,已经八十岁高龄的他,直接取消了儿女给自己“祝寿”的计划,又自掏腰包为武汉捐赠了一批防疫物资。而他的孙子,也在爷爷的感召下,成为了一名抗疫志愿者。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纪清老人就这样“攻坚克难”地将公益事业坚持了几十年。
后记
● ●
在出发采访前,我儿子问我要去采访谁?我告诉他,妈妈去采访一位隐姓埋名做好事几十年、不求任何回报的老爷爷!儿子被感动到,说也想见见这位爷爷。
第二天他带着要献给爷爷的花和我一起踏上了采访之路,采访过程中一直拿手机拍摄记录着。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儿子都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帮助泰州的困境儿童实现他们的微心愿。他说,听张爷爷讲完他的故事后也下决心要一直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小朋友实现微心愿。希望此行能够把他心中这颗爱心种子埋得更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