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故事”选手探访手记:94岁磨刀老人吴锦泉的初心

发布时间:2022-08-16 10:39 来源: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

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11_副本.jpg

盐城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中心制片人

新四军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董    楠 

今年94岁的“磨刀老人”吴锦泉,是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也是南通市最年长的志愿者。一辆自行车、几块磨刀石、一条小板凳……风雨无阻、走街串巷地磨刀只为将赚得的每一分钱捐到需要的地方,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践行着“一辈子做好事”的淳朴初心。

走进吴锦泉的家里,几间质朴的老屋静静迎接着我们的来访,满墙的荣誉和照片是这间屋子最华丽的装饰,承载着老人数年的慈善岁月,访谈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22_副本.png

初见吴锦泉,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有着94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身体硬朗、耳聪目明,自己照料饮食起居,甚至还能到田里去种地,磨起刀来更是得心应手,动作干净利落。他还保持着每天学习党史、抄写新闻的习惯,窗台上、几张老桌上随处可见老人工整有力的字迹,“对党要有忠心,对人民要有爱心”记录着这位老党员的耿耿初心。

33_副本.png

吴锦泉的慈善之路始于两个方面,善良朴实的家风以及与另一位老人的友谊。吴锦泉九岁时,日本侵略者在南通上岸,如此艰难的时候,他的爷爷从路边捡回三名弃婴交由他的母亲抚养,父亲要步行到很远的地方,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来养活一家九个孩子。他的父亲常说“人要一辈子做好事,不能做坏事。” 父辈的努力、坚韧、生生不息在吴锦泉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善良的种子。

在南通,还有一位“修车老人”胡汉生与吴锦泉并称为“慈善双雄”。吴锦泉告诉我们,胡汉生总是和他说“我挣的钱一分都不留,全部用来做好事”。他想,既然胡汉生能做,那自己也能做!用他的话来说,胡汉生是他的“慈善师父”。

44_副本.png

吴锦泉的慈善之路也离不开老伴儿的支持。第一次捐款是汶川地震,他从床底翻出来十几袋的“私房钱”,大部分都是一元一元的硬币,老伴儿看到后先是惊讶,然后说“早知道你有这么多钱早就去捐款了。”于是,老人数出了1000元硬币,拎着就捐了出去。

吴锦泉告诉我,随着他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慕名来磨刀的人也多了起来,还有人会有意多付些钱。他都会一一登记这些人的姓名电话,把多付的这些钱以他们的名义捐出去,捐赠的票据也会保存好找机会送还给他们。

自2008年始,14年来吴锦泉累计捐赠20多万,这些钱来自于吴老磨刀、种田的收入,以及各界爱心人士给他的捐款。而他自己,依旧过着最简朴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做好事。

55_副本.png

我很好奇是什么让一位94岁的老人依旧保持着纯朴本色,每天辛勤劳作,除了必需的开销外,剩下的所有钱都捐出去。老人告诉我:“做一次好事容易,做一辈子难。但我要听党话,跟党走,一辈子都做好事。” 谁说涓涓细流不能汇成大江大河?吴锦泉做到了!

66_副本.jpg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