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沭阳县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宿北大战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志愿组 王 刚
8月2日上午九点多,我们赶到了李爱云老人的家中。这真是极为炎热的一天,稍微下车走几步路我们已经是一头汗水。可当我们爬上二楼,敲开李爱云老人家的门时,一股凉风扑面而来,舒爽极了。李阿姨已经提前为我们打开了空调,整个房间内凉爽宜人。
后来李阿姨告诉我们,平日里在家他们都是不开空调的。夫妻俩居住在这个不大的两居室房子中,屋内陈设简朴但却干净整洁。
进屋之后,李阿姨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我们一行五人一下子拥进这不大的客厅内,立刻显得空间局促了很多。李爱云老人今年虽然已经74岁,但身体硬朗,头发乌黑,也很健谈。她的女儿与我同岁,所以立即有了一种与长辈聊天的亲近感。
一说起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故事,老人的话匣就一下子打开了。她几乎是为我们详细地描述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整个经过,期间还谈到了她对一些细节问题的不同看法。看得出来,这几十年,她对于这段历史已经做了很多方面的资料整理和收集。谈起她来刘老庄落户,她说她以大哥为骄傲,并且也被刘老庄人民对牺牲烈士的那种敬仰之情所感动,因此才促使她下定决心扎根刘老庄。
在与李阿姨的聊天中,她为我们讲述了很多她从第一次到刘老庄到最后落户这里期间发生的故事。老人讲到哥哥从小就爱扎风筝,在参加革命时留下了一只风筝在家,成为家人的纪念,这一细节让我很受感动。按时间推算,这只风筝已经是八十多年前的事了。老人说风筝早已破烂了,现在只留下一个风筝线盘,被她捐赠给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
这线盘不就如同一份绵长的思念么?对从未谋面却一直在心中敬仰的大哥的思念,对那些为国牺牲的烈士的怀念,对那段惊心动魄的红色岁月里所蕴含的报国精神的缅怀。
一个线盘穿越了八十多年的岁月,神奇地把今天的我们和那些英勇战斗的烈士们牵在了一处。而这种牵挂、这种延续也正是李爱云老人用尽毕生时间,坚持五十多年为烈士守灵的时代价值所在。这一刻,对于李爱云老人所做的坚持、坚守、坚定的一切行为已经可以找到最合理的解释。
我无法用任何言语去表达对老人的崇敬之情,因为润湿的眼眶分明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表达。
下午三点,李爱云夫妇坚持冒着高温酷暑,跟我们一起去八十二烈士陵园。站在陵园里八十二棵松树前,老人深情讲述着哪一棵是指导员哥哥的树,哪一棵是连长的树。
她告诉我们,她刚到刘老庄的时候,这些树都还是只到人胸口高的小树苗,如今都已经长得高大挺拔。是啊,五十多年的岁月都已藏进了这八十二棵挺拔的松树里。
岁月见证,大爱无声。老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去践行自己的一个诺言,慰藉了先烈们的忠魂,也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树立了价值的典范和导向。向李爱云老人致敬,向为了共和国的诞生而浴血奋战的先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