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常熟分公司员工
志愿组 王 怡
我叫王怡,生活工作在一座有着浓浓军民鱼水情的江南小城——常熟。我出生在一个党员家庭,外公、爸爸、妈妈是多年的老党员,从小我便知道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次决赛,我抽到的宣讲主题是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在前去寻访之前,我在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报纸、网站等媒体新闻报道中,了解了许多“158”雷锋服务站的感人事迹。怀着敬佩之情,8月5号一大早,我踏上了寻访之旅。
为了体验“158”雷锋服务站里“娘子军”的工作,我穿上了志愿者马甲,客串了一回“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员,为需要帮助的旅客做好服务。
从接电话、登记到推轮椅到进站口,把一位腿脚不便的女士安置到休息室,到点又把她送上车,一个来回就是两千多步。
亲身参与“158”雷锋服务站的工作,我被她们践行“温暖如在家”的服务深切感动;被她们“小身材蕴藏的大能量”深深震撼。
随着对她们的了解越来越深,我被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五十四年薪火相传“为人民服务”的事迹所感动。她们没有强壮的身躯,却用柔弱的肩膀,赢得盲人旅客的信任;她们不是跑步达人,却在南京火车站里上演着极速帮扶;她们没有三头六臂,却在旅客需要时,变得无所不能……
从第一代李慧娟的快板,到如今的外语、手语;从当时的肩扛手提,到现在的微博微信、受助旅客数据库。半个世纪过去了,在“158”雷锋服务站里得到过帮助的旅客不计其数,关于“158”雷锋服务站做了究竟多少好事,只有那一捆捆装满麻袋的表扬信在记录着、见证着。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探访虽然结束,但为人民服务永无止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在别人有困难时多一声问候,在工作岗位上多一个微笑,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