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选手展示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本期推送的是江阴市“理响江阴”宣讲团宣讲员、江阴市巡特警大队三级警长王晓东的探访感受。
江阴市“理响江阴”宣讲团宣讲员
江阴市巡特警大队三级警长
王晓东
最近喜欢上了一首经典名曲《草原之夜》,“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我跟着音乐哼唱起来。“嗯?你要给哪个姑娘写信!”坐在副驾驶的老婆瞥了一眼问我,我边开车边把听歌的原因告诉了她……
同样爱听这首歌的人叫王华,他是一名援疆干部,歌词中的可克达拉就在镇江对口支援的兵团第四师,就是王华工作过的地方。王华是我在江苏省第四届红赛故事宣讲大赛决赛的讲述人物,他年轻的生命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抽到选题后,带着很多问号,我开始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方式去搜集与王华相关的资料,去了解他的故事。原来,他曾经也是一名人民警察,这让我对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增添了更多崇敬和好奇。
王华,1975年出生于江苏丹阳一个农民家庭,通过自身努力考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回家乡丹阳市公安局工作。他从最基层的刑侦民警做起,历任科员、副科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镇党委书记。2012年任句容市副市长,2013年12月援疆。2016年8月18日,他在赴新疆奎屯参加援疆座谈会途中遭遇车祸,将41岁的年轻生命永远留在了伊犁垦区大地,献给了党的援疆事业。
八月是夏秋交接的月份,也是怀念故人的月份。八月十八日是王华牺牲六周年纪念日,考虑到避免给王华亲属带来更多悲痛,我取消了原定的探访计划,通过继续搜集和查找与之相关的文章、报道、访谈录、语音视频等资料,追忆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江苏“时代楷模”。
这位援疆干部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渐渐清晰起来。
印象之一:“铁汉柔情”
“进疆工作后,人变得多愁善感,爱听家乡的声音,常因一句话或歌词拨动心弦而伤感地流泪。”“今天特别特别想家,很寂寞,还有120多天就可以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援疆工作,可以回家了,你放心。”
翻阅王华的言论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也是个平凡的人,铁汉也有柔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王华在援疆干部宿舍墙上贴着的诗句。可以想见,多少个月圆之夜,面对如水的月光从窗户洒进,王华是怎样思念着家乡,牵挂着亲人。
印象之二:“爱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王华电脑里有一个《每日读书》的文档,当中记录了他每天的读书情况:2014年读书26本,2015年读书42本,2016年读书24本,共92本,每本书的书名和每天读书的页数都很清楚。按照他的计划,援疆结束时,他完全可以读完计划中的100本书。读书看似容易,但持之以恒却很难,王华能在日夜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读书,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及理想的坚定。
诗和书,构成王华的精神世界,他也以生命为笔,书写了一首援疆路上的壮丽诗篇。
印象之三:“有爱心”
援疆期间,王华格外关心当地的孩子。2014年9月,王华听说四师一中有不少学生品学兼优,但家里条件不好。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王华,筹集了10万元资金,通过学校悄悄资助了50名中学生,没让其他人知道。同时,他还带动镇江前指的8名同事,每人帮扶一名贫困学生,每学年送去2000元生活补助,定期关注学生的成绩和生活。王华把对新疆人民的爱揣进了自己的心窝,融进了自己的生活。
印象之四:“清正廉洁”
“为官就要做有德之官,一心为民,造福于民,惠及于民,唯独心中没有自己。”他所在的援疆工作组,三年来累计投入援疆资金5.73亿元,投向民生改善、职工增收、城镇化、教育等55项援疆项目。这些项目在王华手里每年要过近两个亿的资金,但没有一分钱出过问题。招商引资、项目招投标,也有人送红包、拉关系,都被王华拒之门外。王华没有食言,他严格履行了对组织、对祖国、对边疆群众的承诺。
王华用有限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斯人已逝,精神长存,王华没有走,他忠诚与热血、奋斗与奉献的精神永远留在天山脚下,留在奋战一线的援疆干部身上,留在江苏和新疆两地人民心间!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亲爱的战友,我再不能见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了解完王华的事迹,我不禁又想起了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怀念战友》。
亲爱的战友王华,你也曾是一名人民警察,虽然我与你从未谋面,但你的精神如伊犁河水源远流长,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间。虽然我没有能走到你的家乡,但我一定要把你的故事传遍四方。(来源: 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