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故事”选手探访手记:走近古黄河畔的“生命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2-07-28 16:10 来源: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

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

“我和我的故事” 选手探访手记

为讲好江苏典型模范的故事,本届红赛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更是沿着典型模范的足迹,寻访他们的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本期推送的是宿北大战遗址公园讲解员李翔宇的探访感受。

微信图片_20220728161128_副本.jpg

 宿北大战遗址公园讲解员 

李翔宇

王爱东和他的黄河水上救援队在宿迁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不仅仅因为队长王爱东先后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更是因为14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古黄河畔,挽救了271条鲜活的生命。

微信图片_20220728161133_副本.png

黄河水上救援队的“指挥中心”就坐落在古黄河边,位置很好,能够一眼看到河面的异常。说是“指挥中心”,其实就是几间板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对讲机、电脑、监控等设备一应俱全,王队长说这可比刚成立救援队时一根竹竿、两个救生圈好太多了。

这次参加红色故事选拔赛,我第一个想到的人物就是王爱东,救援队旁边的黄河桥我经常路过,可是从未走进过。因为害怕王队长工作比较忙,所以我提前给他打了电话。当得知我们要去参观采访,王队长很热情,但还是几次和我强调“不要光采访我,应该多关注我们的这个团队。”

微信图片_20220728161138_副本.png

走近黄河水上救援队的岸边,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把红船精神记在心里 把黄河平安扛在肩上”的口号。下面是王队长说过的一句话:“即使是只萤火虫,也要释放正能量。”我想,黄河水上救援队能从一开始的3名队员发展到今天58000多名志愿者,靠的就是将一点点的力量、一个个的爱心汇聚起来,守护古黄河畔,温暖整座城市。

等我们来到河边,王队长正巧在给一群大学生开展实践训练,给他们讲述溺水自救知识。见到我们,他非常热情地迎了过来,手里还紧紧拿着三样东西:对讲机、手机、速效救心丸。对讲机和手机方便他第一时间接到紧急通知,而速效救心丸是他这个心脏病患者的“救命药”。

微信图片_20220728161141.png

王队长说一开始成立黄河水上救援队,就是凭借着一腔热血和爱心,可是水上救援危险万分、分秒必争,简陋的工具不光没有效率,还有可能让救援者陷入危险。现在有了爱心人士捐赠的专业设备,他们每次救援都是在“抢时间”,为了救援及时,救援艇不是用绳子系的,都是插孔式的,拔了就走。3到5分钟就可以赶到最远的河面。

我和王队长说“您这精气神看着不像64,像是46”。他对我说:“我们黄河救援队的队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怕救人来不及留下遗憾,就怕队友救人发生危险。”在700多次救援中,他7次被送进抢救室,最长的一次抢救了4个半小时,住院治疗43天。我问他年纪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拼?他说:“在部队有一句话非常非常好,我一辈子忘不了,‘后退就是逃避’,而在党员的信仰中,担当才是主题。”

在众多的证书中,我看到一张照片。王队长告诉我,照片中穿着军装向他敬礼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老人家今年94岁了,也是一名老兵、一名共产党员。14年来,只回家度过一个春节的王爱东谈起自己的父母,眼中有泪。但他也同样非常自豪“他们支持我!”

微信图片_20220728161144.png

采访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王队长希望我也可以加入救援队,成为一名志愿者。他耐心给我解释每一名志愿者的作用,虽然我不会水,但只要有爱心、想奉献,都可以在救援队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欣然应允,也成为了这支救援队的一分子。

微信图片_20220728161148.png

临走之时,王队长说:“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不是一朝一夕。”这14年的坚守,正如王队长所说“我们就是让这样点点滴滴的萤火虫聚集起来,千万只萤火虫聚集的时候,那就是一座灯塔!”我也将怀着这样的热情和初心投入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讲好红色故事,传递信仰力量,坚守岗位,乐于奉献,奔赴远方、不负梦想!(来源: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