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袁国平的最后一颗子弹

“他是政治工作的专家,是才华横溢的儒家,更是一位重情重义、视死如归的壮士。”袁振威口中的“他”,正是自己的父亲——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世事变迁,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英雄。

南京雨花台功德园,一上山,南面有一碑,上书“皖南事变三烈士墓”。

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领导人项英、周子昆、袁国平三烈士长眠于雨花台望江矶,很多年了。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2020年1月1日出版的今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

勇立潮头御风行

当新年钟声敲响,亿万中华儿女满怀豪情迎来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20。

热血写青春 南捕厅的激情岁月

在南京秦淮区,有个历史悠久的老地名——南捕厅。这里,曾是清代南捕通判衙署所在地。

1912年,一所名为钟英中学的学校迁于此处。作为南京近代史上第一所私立中学,当年有着这样一个说法:“数理精,进钟英。”

“数理精”的钟英中学学生也有满腔热血,在南捕厅谱写了一首首青春之歌。


鹤鸣九皋 南京革命第一声

张虹生原名“张宏声”,是陈潭秋给起的名字。“宏声”,暗合父亲的“闻天”。“闻天”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天。”闻天之声,应该宏大响亮,所以就叫“宏声”。

2001年,张虹生从南京大学图书馆退休,此后定居南京,这是父亲革命道路的起点。

筑牢精神家园 传承红色基因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共党史革命精神是多种因素共同孕育而成的,是吸收了多种理论和传统的精华而孕育出来的。

青春与汗水 他们留下与大桥最美的记忆

1968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对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特大型桥梁,大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国人天堑架飞虹的千年夙愿,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回溯历史,喝彩与荣耀的背后,凝聚着千万大桥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

南京中共党史学会召开六届四次理事会议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术座谈会

12月24日,南京中共党史学会在台城大厦4楼会议室召开六届四次理事会议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术座谈会。

陈老总一声令下 白衣天使赴朝参战

1950年12月,南京抗美援朝运动的热潮丝毫没有减退的趋势。30日晚,长江路上的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团”在此召开成立大会。

在随后的日子里,医疗团成员陆续开赴前线投身艰苦的医疗环境,积极救治志愿军伤病员,协助野战医院进行正规化建设,为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铿锵玫瑰靓古都 湖南路上“娘子军”

2018年12月29日,湖南路街道举办了女子民兵连成立20周年暨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湖南路模范女子民兵连”荣誉称号10周年建设成果分享会。

活动伊始,女民兵们高声合唱《奔向新高度——湖南路女民兵之歌》,这也是湖南路女子民兵连第一次有了专属连歌这一独特的文化“标识”。

雄壮的歌声把大家的思绪又拉回到了20年前,想起了女子民兵连组建之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