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版“沙家浜” 芦苇荡中藏奇兵

傍晚,落日西沉,绚丽的晚霞铺满天空,倒映在石臼湖上。

晚风拂过,湖面粼粼漾动,有晚归的鸟儿成群掠起,又渐次落入密密丛丛的芦苇深处。

“嘎嘎嘎……”一阵野鸭叫声响起,一艘木船缓缓撞开芦苇丛,驶上湖面。船头,一名新四军战士匍匐着,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江苏青年五四奖章名单出炉 南京多名个人和集体榜上有名

5月4日,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青年联合会联合公布了第十五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名单。

第四届“南京青年五四奖章”名单揭晓

5日,团市委、市青年联合会公布了第四届“南京青年五四奖章”名单,59名个人和20个集体获奖。

叛变疑云 丁玲如何摆脱至暗时刻

1933年5月17日,上海《大美晚报》登载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丁玲女士失踪》。《大美晚报》是美国报业公司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消息来源于租界。

紧接着,上海、天津、北平一些报刊相继报道丁玲失踪的消息。

丁玲的忽然失踪引起了国内外文艺界的极大关注。

那么,丁玲究竟去哪了?

少将反戈,蒋介石内廷上演“无间道”

1949年4月,南京城内人心惶惶,励志社也开始谋划往上海转移。

 一天,在中山东路励志社总部,总干事黄仁霖与代理副总干事侯鸣皋进行了一次长谈,主要意思是希望他跟着一起撤走。

侯鸣皋拒绝了黄仁霖的提议,谈话不欢而散。

南京解放在即,国民党大势已去,作为一名“旧官吏”,侯鸣皋为何不愿撤离?


爱国救亡 古都南京的“五四风云”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翌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以战胜国身份出席的中国,却遭遇外交失败。

亿万中国人被激怒。北京首先爆发了五四运动,喊出了“收回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拒签和约”等口号。

打破“铁桶” 功不可没的情报英雄

他曾获取国民党百万大军将对红军进行“围剿”的“铁桶计划”,使红军躲过重大危机,并直接促成了红军从瑞金撤离,开始长征。

那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卢子江、卢育生、卢涛、周至堃、周育生……这些都是他的化名。

他的本名叫卢志英。

暗度陈仓 “白发将军”奔向光明

1947年7月,《人民日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显要位置上刊登了“前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赵寿山将军抵达解放区”的消息。

早前,在赵寿山的部署下,国民党三十八军先后起义,成为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

与老部下喜相逢的赵寿山,在报道中表示:“决与人民解放军一道,为解放西北与实现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

听闻消息的蒋介石拍案大怒,本该在南京静待出国考察的赵寿山,如何躲过特务的监视,直奔解放区而去?

都解放了,怎么慎言还不回家

巴掌大小的日记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详细记录了生活工作情况;同样大小的画册里不仅有列宁、斯大林、鲁迅等人的肖像,还有一张自画像……

这些是烈士张冰的遗物,每一件都在诉说着主人坚定的精神意志与满腹的才情。

2019年,是南京解放70周年,亦是张冰烈士牺牲70周年,他的家属将这些珍藏多年的遗物捐给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媒体纷纷报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这位英烈的故事,正被更多人铭记。


解放后的警钟 南京上演话剧《李闯王》

南京解放后,南京市文工团建团,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剧目,就是《李闯王》。

国民党政权覆灭后,新的人民政权初建之时,南京市文工团用这样一出剧目,重温历史教训,为党员干部敲响警钟,获得空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