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旧皮箱 一位百岁老人 近百封红色信件

2015年7月,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获赠一只特殊皮箱。

它稍有破损,但大体保存完好,箱内军绿色的衬布干净而平整,可见一直被人悉心保管。

捐赠者是时年104岁的老人高福珍,皮箱是高福珍哥哥——雨花英烈高文华的遗物。

据高福珍老人讲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离家四年多的哥哥风尘仆仆回到家乡,手里就是拎着这只皮箱。

皮箱跟随高福珍80多年,是老人最后一件关于亲人的纪念物件。

抗日救亡运动中南京进步妇女团体(二)​南京妇女救国会

11月30日,她们以南京妇女文化促进会的名义召集了有50余学校、机关、团体约400人参加的“国是讨论会”,正式成立了南京妇女救国会。

溧水几代村民接力守护 为新四军无名烈士“安家”

近年来,溧水区委党史办开展无名烈士墓寻访,为散落在乡野中的无名烈士坟墓定“身份”,为他们立碑,告慰英烈。

石头城下,“小红花”与“周伯伯”

20世纪70年代初期,凡是来南京的内外宾,都要想方设法看看南京的“一大一小”,“一大”是指南京长江大桥,“一小”就是小红花艺术团。

这个成立于1957年的艺术团,是南京的一张特色名片。那时,一些重大的外事活动演出,几乎都是由“小红花”来承担。

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国政要来南京访问时,也观看了“小红花”的演出。他那温暖的笑容、亲切的教导,让“小红花”们终身难忘……

关于征集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展陈资料、实物等的启事

南京市委决定筹办“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展”,现面向国内外广泛征集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资料、实物等。

听他们讲述1945年充满着喜悦与荣光的胜利时刻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狼烟四起,一批优秀青年慷慨赴国难,几百万中国军人血洒疆场。

风雨百年雨花魂|以笔为枪,黑夜中呼唤光明

1947年,当时《文萃》丛刊的主编,雨花英烈陈子涛,在《文萃》丛刊中写下了一段话。

长者教诲 中共联络员的南京一课

1946年盛夏的一天,晨五时,天色刚明。

梅园新村门口出现两个身影,一人是中共湖南省工委委员刘亚球,一人则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刘寿祺。

作为一名地下党员,刘寿祺此行除了护送刘亚球到南京,更肩负着一个长期任务——留在南京负责联络工作。

在梅园新村,刘寿祺聆听了中共代表团成员董必武和钱瑛的谆谆教诲。

为营救牛兰夫妇 宋庆龄不辞辛劳

1931年12月的一天,宋庆龄专程前来南京,拜会蒋介石。

这已是宋庆龄在一个月内第二次求见蒋介石了,她的内心饱受折磨与煎熬。

不久前,为了拯救爱国将领、密友邓演达,她来过南京,向蒋介石提出释放邓演达的请求:“现在国难当头,你和邓演达的矛盾,我来给你们调解。”但是,蒋介石冷冷地拒绝了。

宋庆龄发誓,不会再见蒋介石。

这一次,她又向蒋介石开口了,提出释放被国民政府逮捕的苏联人牛兰。

这一次,她同样遭到了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