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五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决赛圆满完成。为了讲好时代楷模与道德模范的故事,传递他们的坚定信仰与崇高精神,选手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材料,深挖红色资源,更把自己融入故事中。他们沿着新时代先进典型的足迹,寻访奋斗征程,感悟初心使命。他们书写的一系列“我和我的故事”,成为红色故事生动的“番外篇”。
志愿组 张蕾
推荐单位:扬州瘦西湖风景区
本次江苏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我决赛讲述的人物叫做王华,他是江苏省第八批援疆干部。抽到“脱贫攻坚精神”的选题后,我很苦恼,究竟通过哪一位典型人物去展现脱贫攻坚精神,又通过什么样的故事能够展现这一精神呢?
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我开始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方式去搜寻江苏省内脱贫攻坚的典型人物。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一条关于江苏句容援疆干部王华的报道映入了我的眼帘。他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我心中有一个声音告诉我,王华就是我想讲述的那个人。随着我搜集的资料越来越多,王华的形象也在我心中越来越清晰。
为了更加深入地挖掘王华的故事,我通过电话采访了王华援疆的战友张永。关于王华,关于新疆……我有太多想要了解的问题,援疆前后新疆的变化、王华在新疆所做的工作、王华日记的主要内容……这些问题在电话里张永都一一给出了解答。为了让我讲好王华的故事,张永还特地向我寄来了一本关于王华的书籍。一个有血有肉的江苏援疆干部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饱满。
一、七本援疆日记
王华在新疆记录有七本援疆日记,日记中的内容除了一些心得,大多数是几点开什么会、见什么人这样的流水账式记录,但密密麻麻的日程仍能看出王华把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很满。
2013年12月10日,多听多看,尽快了解情况,进入角色。
2014年6月25日,交钥匙工程招投标工作怎么搞?各部门协调得怎么样?资金如何争取到位?压力很大,担子很重!
2016年6月3日,越是到援疆工作收尾阶段,越是要对党、对工作负责,严格要求自己,站好最后一班岗。
通过日记,我看到了一名援疆干部为了让项目落到实处,亲自跟踪、反复核对;为了让边疆百姓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夙兴夜寐、尽心尽力。
二、一首老歌
《草原之夜》是半个世纪前一部新疆纪录片的插曲,这首老歌陪伴了王华援疆的三年,在面对国家、面对组织的召唤时他义无反顾奔赴祖国边疆、扎根天山脚下,但铁汉亦有柔情。
2016年8月17日,也就是王华牺牲的前一天,王华给妻子打电话。在那通电话里,援疆三年从不说想家的王华,破天荒地说了一句“好想家”。当时的妻子还笑他,明明还有100多天就能圆满完成援疆工作,就能回家了,这时候怎么反而想家了呢?但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妻子最后一次听到王华的声音……
这句“好想家”,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王华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王华在宿舍墙壁上贴着的诗句,王华也想家,想妻子,想刚上初中的儿子,想陪伴儿子一起成长,但对于他来说援疆是使命,是责任,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三、一位文艺青年
在援疆战友张永的描述里王华是一个文艺青年,爱读书,会写诗。三年援疆,王华给自己定下了“百本读书计划”,在他的宿舍里有六本读书笔记,里面是王华的读书心得和计划完成情况:2014年读了26本,2015年42本,2016年已经读了24本,总共92本。如果不是这场意外,等到援疆结束,他本是可以达成自己读书目标的。
读一本书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地读书,王华在工作如此忙碌情况下能够坚持读书,我看到了王华对于知识的渴望。
文艺青年王华在诗中写道:我喜欢伊犁,塞外的风是敏感的,冷暖是热烈的;我喜欢伊犁,不是我来自江南,而是我从江南来。
三年的时间里,王华用真心换真情,把他乡作故乡,他爱伊犁、爱四师,爱兵团、爱新疆,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同胞。就是这份爱,使他主动从发达富庶的鱼米之乡来援助西部相对落后的新疆,把品行和干劲、知识和智慧连同自己,永远留在祖国的西部边陲。
透过王华,我看到了一批又一批如他一般的援疆勇士,他们苦不抱怨,因为这是使命的召唤;他们难不退缩,因为这是笃定的信仰;他们累却心安,因为这是光荣的职责。
他们用行动与生命,回答了“援疆三问”——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