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英烈恽代英首篇纪念文章刊登在《新华日报》上

发布时间:2022-05-18 15:01 来源:新华日报

雨花英烈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的青年运动领袖。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曾在题词里赞誉恽代英“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image.png

恽代英头像

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历史上在国内党报上发表第一篇以综述形式缅怀恽代英烈士的纪念文章《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就刊登在1940年6月29日的《新华日报》上。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获捐一份1940年6月29日的《新华日报》。这篇字数达6700多字的文章全文,从此成为纪念馆研究人员考证历史上缅怀和纪念恽代英烈士有关情况的重要史料。


image.png

《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

纪念文章内容概况

恽代英不仅是青年运动的先驱、名垂青史的英烈,而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青年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他在入读大学预科起就崭露头角,开始在《东方杂志》《新青年》《光华学报》等知名刊物上发表文章。终其一生,恽代英留下数百万字的作品,向千千万万进步青年们传播了革命真理,在当时的进步青年之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在革命生涯里,恽代英也曾主编《中国青年》《红旗》等党刊,对引导和鼓舞社会各界青年投身革命事业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这样一位在全国青年之中享有盛誉的革命者,首篇纪念文章也是以面向广大青年进行宣传和教育的视野而写成的。

1940年6月29日的《新华日报》第四版整版,设为恽代英烈士纪念专版的形式。而作者署名为“刘光”的《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这篇纪念文章,则占了这一纪念专版的绝大部分篇幅。该文并非人物传略或回忆交往经历等形式的文章,而是结合恽代英整个生平,提炼出工作作风、生活态度等方面的有关事迹细节,以纪念和缅怀为视角,来和当时的青年读者们畅谈怎样学习和弘扬恽代英烈士的革命精神。

《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一文的开篇段落里,首先对恽代英烈士表达哀悼之情:“我们谨向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中国青年的先驱领袖,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在概述之中又从青年的角度,专门阐述了当时青年人对恽代英的深切怀念:“生长在代英同志以后的青年们,会有许多是受着代英同志的感化,教育而成长起来的。时至今日,只要提及代英的名字和他的为人时,我们就会眉飞色舞的兴奋起来,有如在严寒的冬天,想像到春天温暖的阳光。”而在后文之中,也回顾了恽代英因为创作发表的文章而在青年人之中具有影响的史实:“许多青年因读到代英同志的文章而迅速的接近革命真理,因得到与代英同志面晤交谈,而看成无比的幸运,这可以说明他在青年中是具有怎样伟大的影响。”

纵览这篇纪念文章,其内容分别从“深入群众”、“刻苦耐劳”、“爱与恨的尖锐性”、“永远是青年的朋友”、“不露锋芒”的谦虚特性、“学而不厌”、“高尚的道德”、做事“有始有终”等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恽代英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列举了多条感人至深的细节。这些细节有很多来自恽代英从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军事工作时深入群众、平易近人的感人事迹,让人阅读之后心潮澎湃。

例如,文章记载恽代英在从事工人运动时成为工人“最亲近的人”:“五卅运动时,代英同志与工人们生活在一起,亲身指导他们的斗争,他常去拜访工人的家庭,关心他们的生活,真是做到与工人共甘苦,同患难的地步。工人们把代英当作自己最亲近的人看待,一切问题均愿就教与他。”在从事农民运动的阶段,恽代英也能成为农民的朋友:“代英在海陆丰的时候,与农民们在一起生活和斗争。他深深了解民间的疾苦。用通俗的言语向农民们解释消除痛苦的正确出路,他是这样的诚恳和善,使农民们从不把代英当成外来的可怕人物看待,而是看成一个可靠的朋友和恩人。并且代英同志还是农民们家常事物代写书信,草拟呈文,处理人士及纠纷事件等和医治疾病的顾问。”

而在从事军事工作时,恽代英也是一样平易近人:“代英担任黄埔军校教官时,与士官学生们朝夕相处,帮助他们学习,士官们把他看作自己的最亲近的教师,在代英同志与军校士官之间,可以感到一种最亲密的师生的友爱。在这里师生中的生疏隔阂是绝对没有的。”“在军队时,从江西行军到广东途中,他是完全同兵士过着一样的生活,赤着脚行军,全身晒得漆黑,常常饿着肚皮。但始终心悦意快,不疲倦的做教育士兵和做宣传各地居民的工作。”

诸如上述这些鲜为人知乃至不为人知的细节,在文章之中极为丰富,又如:其中有采访恽代英战友而得知的勤俭、朴素的动人事迹细节。例如文章之中记载恽代英在黄埔军校当军官时,“他还常到道旁小摊上买食物来果腹”;在革命工作之中曾经“两个红薯或两碗稀饭就算一餐”。这样的细节,此前不为人知。

因此,这篇纪念文章也成为恽代英事迹细节的重要记载平台,集中为后世从各个角度留存了展现恽代英光辉人格的史实细节,具有极为重要的存史价值。


image.png

恽代英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和他在该刊上发表的文章。

文章作者刘光与“青年生活”专刊

《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一文的作者刘光,当时是在新华日报社负责“青年生活”专刊的主编工作。

“青年生活”,在《新华日报》报史上被誉为“三大著名专刊之一”。该专刊于1940年2月14日创刊,至解放战争期间的1947年2月23日停刊,共计发行187期。“青年生活”专刊创设至1941年1月25日期间,每两周出版一期,版面统一定在《新华日报》第四版。其后依据革命宣传工作的需要而略有变化。

“青年生活”是当时党组织领导青年运动的重要文化阵地。而“青年生活”的主编刘光,也是当时青年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刘光是湖南省益阳人,1917年出生,9岁就参加苏区儿童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1年,刘光前往上海,担任共青团江苏省委上海儿童局书记,并参加少共上海区委的领导工作。其后刘光被党组织安排赴苏留学和工作。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刘光于1938年初回国来到延安工作。随后,他的工作岗位和历史上恽代英烈士主编《中国青年》的经历有了穿越时空的“呼应”。1922年建团之后不久,团中央于1923年10月20日创设了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恽代英担任主编工作。这份刊物担负着对青年进行理论宣传的历史使命,在大革命时期教育和引导了一代进步青年踏上革命之路,后来在白色恐怖之中于1927年10月停刊。1939年4月16日,《中国青年》在延安复刊。回国不久的刘光参与主编《中国青年》的工作,并很快担任了中国青年社社长一职。如同前辈恽代英一样,刘光也曾通过主编《中国青年》刊物而教育和引导过抗战时期的进步青年。

值得注意的是,刘光曾在其1940年初开始连载发表的《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传统、目前特征及其动向》一文之中,专门评价“恽代英同志所主编的‘中国青年’成了全国青年最爱好的读物”。而他撰写的《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一文里,又不止一次专门提及恽代英主编《中国青年》时期的事迹细节,例如:

“代英同志在上海主编《中国青年》时,更是与广泛青年阶层和工农大众相接触。他在百忙之中,还极力挤出时间来与访问者作长时间的谈话,常长谈竟日,甚至夜深。”“他主编《中国青年》时,每天都有几十成百的青年写信给他,提出各种问题——如青年学习问题,职业问题,思想问题等。甚至提自己的恋爱问题和婚姻问题来征求代英同志的意见和指示,他都一一作复,详细解答所有的疑问和难题,决不让人家失望。”

这些详实又动人的细节,显然也来自刘光主编《中国青年》的时候对这份刊物先贤恽代英的了解。

1940年,刘光随周恩来同志抵达重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随后,开始负责主编《新华日报》“青年生活”专刊。据抗战时在南方局青委领导下从事青运工作的刘晴波记载,刘光承担主编《新华日报》“青年生活”专刊的工作之后,对“每一期、每一篇文章,都亲自修删,亲自布局”,“每一次出刊,都亲自到报馆里,看排版,看大样”,“春夏秋冬,风雨无阻”。

在刘光和报社同仁们的努力下,《新华日报》“青年生活”专刊成为大后方青年的“益友良师”。

1946年7月16日,刘光不幸病逝。1946年7月23日的《新华日报》头版发出讣告,在第四版整版上刊载了“刘光同志逝世追悼特刊”,同时专门刊登了刘光的画像。

而前述的《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则是在到达重庆工作之后不久,刘光专门为纪念恽代英烈士而撰写的文章。这篇纪念文章通过《新华日报》发表后,第一次以综述的视角向全国各界的青年们宣传了恽代英烈士的事迹。后来,该文又被收入党组织用来教育青年的《青年学习指南》等进步书籍之中,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image.png

一组《中国青年》杂志

该文的重要历史意义

《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一文,并非是以个人视角的回忆形式来谈恽代英的故事。文中选取的恽代英各个时期的事迹细节,均是刘光分别采访收集而得。并且,该文之中以“我们”的人称直抒胸臆,表达对恽代英烈士的缅怀和哀悼。结合刘光在新华日报社里主编“青年生活”专刊的身份能够确认,这里的“我们”实际上是新华日报社“青年生活”专刊的代称。而文中始终亲切地以“代英”的称呼来指代恽代英烈士,也充分展现了新华日报社对烈士的深情厚谊。学术界此前通过整理历史文献已经确认,自恽代英烈士牺牲之后,因为严酷的斗争环境限制了消息的传达和资料的收集,其后几年里并没有专门的纪念文章问世。因此,《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作为历史上第一篇以党报专刊的集体名义综述形式缅怀恽代英的纪念文章,在纪念恽代英烈士的历程之中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这篇面向青年的纪念文章,从头至尾始终着眼于青年人能够从恽代英的革命事迹之中学到什么,因而将恽代英事迹细节对青年的针对性、感染力都充分展示出来。这也让《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一文连接了历史和现实,能够对一代代青年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文章在一开头的论述里,就开宗明义指出恽代英优良的理论修养、艰苦的工作作风和严肃的生活态度。“这些特点,都是值得我们青年去诚恳学习的。”随后,诸多段落之中又有若干热情洋溢的语句,完全从青年自己的角度来发出有力的号召。例如:“代英同志深入群众,为民众服务,为唤醒民众而努力斗争的精神,确是值得我们青年好好学习和模仿。”“代英同志此种明确而尖锐的爱与恨——爱光明和真理,恨黑暗与罪恶,又是值得我们每个青年学习和模仿的。”“代英同志此种学而不厌,为工作而不断进取的精神,实为我辈青年的最好模范。”而文章结尾最后一句,更是发出直抒胸臆、激动人心的呼吁:“青年同志们,努力吧!向恽代英同志学习到底!”这样的表达形式,堪称为当时和后世的青年如何学习和传承恽代英烈士的精神留下了一份“行动指南”,这也是该文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另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即通过引用的形式记述和保留了恽代英烈士生前的诸多话语。这些话语是刘光撰写文章之前采访和沟通恽代英烈士的战友们而得到的,其中文中专门标注引号的若干话语,历史文献之中并没有任何其他资料的记载。例如,文中记述恽代英鼓舞青年们时说的话:“唔,同志!你还不过二十来岁的人,就已经跑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还担心什么?只要自己努力,前途是无限的。至于我们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也不过如此呵!”又如,当人人称赞恽代英的学识时,他谦逊地回答:“我在这方面还是不够得很,还得多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大家学习哩!”文中还记载恽代英谈及工作贯彻问题曾说:“仅止有正确的革命政策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怎样使之能为群众所接受的问题。”等等。

这些话语通过刘光的收集记录,再通过《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一文的发表而被保存至今,对丰富恽代英事迹细节有着填补历史空白的意义。今天的人们也能通过这篇发表在《新华日报》纪念专版上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恽代英烈士的事迹细节,并且再次从恽代英烈士这些话语里感受到雨花英烈震撼人心的精神魅力。

胡卓然【作者系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研究人员,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省市协作项目“雨花英烈档案整理与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XZB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李颖鑫】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