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 解密南京的丰收“密码”

发布时间:2021-11-29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稻浪翻涌,遍地金黄,收割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空气里弥漫着稻香……随着江北新区葛塘街道长城村2000多亩稻田收割完成,南京市秋收基本结束,秋粮喜获丰收。

  2021年,南京市粮食播种面积约209万亩、产量预计达20亿斤,可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实现面积、总产、亩产三增长。

  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却稳稳扛住粮食安全使命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1.png

长城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图自南京日报)

  藏粮于地,深挖粮食生产潜力

  仓廪实,天下安。人口密集的南京土地资源不足,并非粮食主产区。但保障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南京必须要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成了关键。

  2021年,南京在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之外,全市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既提升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又提高了粮食综合产能。

  六合区马鞍街道尖山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水稻亩均产量从450多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亩均产值从1200元提高到1600多元,亩均纯收入从210元提高到320元。

  同时,南京市全力开展抛荒地和未利用耕地复耕复种,大力挖掘种植潜力,组织编制《抛荒地和未利用耕地生产技术要点》,把粮食安全的责任压紧压实,做到应耕尽耕、种满种足。

  在高淳区阳江镇胜利圩,1.47万亩高标准农田种植的水稻全部颗粒归仓。而一年前,这片稻田还是一方方蟹塘,偏碱性的湖滩淤泥土上养出的螃蟹品质、规格都不好。

  2020年遭遇洪灾,借助灾后重建契机,阳江镇将1.47万亩土地从8000多户村民手中统一流转,改造为高标准农田。今年秋季,农民们迎来了重建后的第一个丰收年。

  把每一块土地都有效利用起来,把每一粒粮食都装进“米袋子”,南京就是如此完成了秋收任务,为全国粮食稳产保供做出了南京贡献。

2.png

丰收之际,农户脸上挂满了笑容(图自南京日报)

  藏粮于技,提升农业“含金量”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推动南京国家农高区和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建设,借助两个国家级农业园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引领全市农业科技发展。

  南京的53所高等院校,其中22所是涉农院校,丰富的科教资源正在形成独特优势,后劲十足的科创实力正打破土地资源限制,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812.5公斤,通过了!”今年10月底,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万建民教授领衔的团队育成的“宁香粳9号”百亩示范片顺利通过超级稻第一年验收,这意味超级稻成员里再添一枚“南京干将”。

  “宁香粳9号”不仅高产,更难得的是还具有品质好、抗性强、成熟早等特点。该品种历经十年终于培育成功并于去年通过审定面世,是南京市农业科研院校的又一转化成果。

  科技是粮食生产的助推剂,“新农人”魏文龙的家庭农场便是最好的例子。

3.png

魏文龙正在自家地里收割水稻(图自南京日报)

  听说宁香粳9号味道好产量高更受市场青睐,魏文龙当即决定自家九成农田试种该品种,当季增产4万余斤。

  紧接着,魏文龙大幅提高种、收环节的机械化应用。他投入3.7万元购置一台一体化硬盘育秧流水线,淘汰耗人费力、出苗率不高的半自动化育秧设备,每亩节本增效85—100元。

  得益于新机械、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魏文龙的家庭农场效益明显提升,其中仅宁香粳9号就为农场增收近6万元。

  “我赶上了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好时候。”魏文龙对农场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藏粮于质,推进本地稻米品牌化

  粮食生产不仅要追求产量,还要注重品质。南京市大力打造优质稻米全产业链,从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品牌销售等方面发力,让市民吃得安心、放心。

  近日,“金陵味稻”大米在苏果大型商超正式上架,南京人可以在家门口买到地产好大米。“金陵味稻”是南京市优质稻米产业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对南京优良食味稻米在种植端、加工端、市场端等进行标准化、订单化和品牌化整合,实施品种、标准、投入品、收储、加工、品牌“六统一”,打通、做强产业链,直接推进南京市优质稻米产业提升。

  不止是“金陵味稻”,南京市地产优质稻米也在走品牌化道路:“名文”“陈小建”“禾田至美”……越来越多的农民凭借优良品质从卖稻谷走上卖大米之路,富民增收效果显著。

  而这背后正是源于南京积极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4.png

江宁淳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图自南京日报)

  2021年开始,南京市在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5个区开展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工作,对水稻、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所需的基本农药,通过全市统一招标采购的方式,按照中标价格平价配供给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户。

  同时,南京市积极推广更加绿色生态的肥料,2021年推广9.7万吨商品有机肥和1.5万吨配方肥,实现了有机肥与化肥的合理配合施用,优化了氮、磷、钾三元素施用的比例。

  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也打响了南京本地稻米的名声,这给魏文龙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在忙秋收的同时,魏文龙酝酿着自己的“新零售”计划:将自家水稻从种到收、再到加工成米的全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到抖音账号,为自己家的大米打响品牌、增加销量。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南京奋力扛起粮食安全担当,丰收年景为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开好局、起好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南京日报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