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师范:从星火燎原到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19-03-15 14:23 来源:凤凰网江苏

1927年3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次年更名“南京晓庄学校”)在国民革命的炮火声中,落座南京北郊劳山脚下。

校舍尚未建成,入学新生仅有十多人。木料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校长陶行知致辞:“我们的精神要充溢于天地之间。”

不久,蒋介石集团公然叛变革命,反革命政变的血雨腥风汹涌全国。许多遭受通缉、迫害的革命青年走进晓庄,一边学习,一边坚持革命斗争。

创校3年,晓庄师范培养学生230人,其中绝大多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陶行知,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陶行知,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白色恐怖中,劳山脚下燃起革命星火

1928年夏天,“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刚过去一年,白色恐怖阴云依旧徘徊不散。

晓庄学校老照片,右边建筑为学校礼堂——犁宫

晓庄学校老照片,右边建筑为学校礼堂——犁宫

一天,晓庄师范后面劳山的松树林,几名青年秘密举行会议,他们大多是从江苏如皋师范转来的中共党员。

会上,中共晓庄师范支部正式成立。这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南京地区最早恢复的党支部之一。

在晓庄,陶行知办学民主,大家可以无甚拘束地发表意见,开展活动。为此,中共南京市委决定,要以晓庄为革命根据地发展共产党员,使其成为安插在国民党心脏地区的一颗重要棋子。

此时的晓庄师范经过一年多发展,联村自卫团、中心茶园、中心小学、晓庄剧社等校内组织已然成形。

中共党团员在这些组织中非常活跃,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并利用活动积极培养和吸收优秀分子。

1929年底,晓庄师范的革命空气愈加浓厚,地下党、团友已有二三十人。而作为中共南京市委重点发展的和记洋行党支部,截至1930年2月也只有党员10人。

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省委的表扬。1929年底,陈云视察南京党的工作,在给江苏省委的信中评价:“现在七个学校有了群众,以晓庄师范最好。”

声援工人罢工,斗争在反帝示威游行前线

南京下关宝塔桥西街,曾是南京英商和记有限公司(和记洋行)所在地。1930年4月3日,洋人、买办与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串通一气,暴力镇压罢工工人,造成震惊全市的“四•三”惨案。

和记洋行老照片

和记洋行老照片

声援行动在城内展开。

4月5日,中央大学操场人头攒动,城区各校学生600余人在此会合。根据市委安排,南京市将在这一天组织全市性的反帝爱国示威游行。

队伍浩浩荡荡向着下关进发,总指挥,便是中共晓庄师范支部书记刘季平。行进过程中,不少群众自发加入游行队伍,越聚越多,最终形成了上万人的游行规模。

这场游行,给国民党当局造成巨大压力,也给晓庄师范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由于晓庄师范学生“农民化”穿着引人注目,被认定是这次游行的主要发动者。蒋介石下令教育部停办晓庄师范。

晓庄师生义愤填膺。陶行知愤慨写下《护校宣言》,晓庄党支部也迅速组织师生成立“护校委员会”,散发《护校宣言》,向世人揭露晓庄师范遭受迫害的内幕。

然而,晓庄师范还是难逃厄运。1930年4月12日,国民党南京卫戍司令部派出一个团的兵力,悍然封闭晓庄师范。陶行知也被通缉,连夜逃往上海,后东渡日本避难。

晓庄党支部的刘季平、石俊、郭凤韶等人先后入狱,石俊、叶刚等十名学子更是血洒雨花台,史称“晓庄十英烈”。

晓庄迎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原址重建

恢复晓庄师范,一直是陶行知的心愿,至死仍念念不忘。

好在,新中国成立后,晓庄师范迎来新生。

毛泽东曾指示南京市委:“对陶先生的事业要多关心。”周恩来也十分关心晓庄师范的复校工作。1951年春,经周恩来批准,南京晓庄学校在原址复校。

1951年3月15日,南京晓庄师范迎来二十四周年校庆。为纪念英烈,全校师生员工在陶行知墓地附近,建了一座晓庄英烈纪念碑。

1997年,学校又予以复建。原国务委员、晓庄老校友张劲夫题写碑文“晓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底座,写有十位英烈的姓名和生卒年月。

晓庄学院校园里的陶行知先生雕像

晓庄学院校园里的陶行知先生雕像

晓庄英烈纪念碑(摄于2018年)

晓庄英烈纪念碑(摄于2018年)

如今,纪念碑静静屹立在晓庄的劳山脚下,缅怀着那些为革命逝去的年轻面孔。

2000年4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三校合并成立南京晓庄学院,实现了陶行知先生“回国三愿”中创办“晓庄学院”的意愿。

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为新中国培养输送了无数教育人才,被誉为南京中小学教师的摇篮。

参考资料:

《栖霞文史》

《江苏文史资料集粹——教育卷》

《南京红色印迹》

《中共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活动考论》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