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十烈士 血色青春

发布时间:2021-09-18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27年3月,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一片荒野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前去求学。

  不久,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

  在这危急时刻,晓庄乡村师范的十位青年学生接受革命真理,加入党团组织,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革命斗争。

  谁是革命者

  时值国家多难之际,陶行知带领着晓庄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

  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不用教授与教工”的形式,都是对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各地年轻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陆续来到晓庄。

  1928年,晓庄师范建立了中共党、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声援工人罢工的示威游行等革命活动,学校的革命氛围十分浓厚。

  石俊、叶刚、郭凤韶、谢伟棨、袁咨桐、姚爱兰、沈云楼、胡尚志、汤藻、马名驹等十位晓庄师范的学生,在进步思想的引领下,参加了共产党、共青团等进步组织。

1.png

晓庄十烈士

  在那个时代,以他们的聪明才学,本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然而,为了拯救国家危亡,改造中国社会,他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崇高信仰的引领下,走上了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

  陶行知赋诗赞扬:“生来不自由,生来要自由。谁是革命者,首推小朋友。”

  声援工人罢工斗争

  1930年4月3日,英商南京和记洋行的工人们为争取合法利益,举行罢工斗争。

  英国厂方和国民党宪兵打着“保护侨民”“弹压失业工人和在业工人械斗”的幌子,强行“武力保护复工”。围攻之下,工人重伤数十人,轻伤者不计其数。

  惨案发生后,中共南京市委决定发动群众声援和记洋行工人的斗争,晓庄师范的师生响应积极。石俊、叶刚、郭凤韶、姚爱兰等人作为其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走在了游行队伍的最前面。

  斗争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和记洋行英国厂方终于被迫接受工人提出的合理要求。

  罢工取得完全胜利,但在斗争中积极活跃的晓庄师范师生却遭国民党当局记恨。蒋介石指示手下威胁陶行知,开除“闹事”学生,陶行知以学生的行动是正义的、爱国的为由拒绝了。

  “晓庄的门可封,他们的嘴不可封,他们的笔不可封,他们爱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心不可封。”护校宣言中的声声呐喊,是学生绝不与反动势力妥协的精神写照。

  然而,晓庄师范还是难逃厄运。

  4月12日,国民党南京卫戍司令部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全副武装开到晓庄,悍然封闭了晓庄师范。就连陶行知本人,也被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的莫须有罪名通缉。

  最年轻的烈士

  晓庄师范遭查封后,国民党军警开始全城搜捕中共党团员和革命群众,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石俊、叶刚、郭凤韶、谢伟棨、袁咨桐、姚爱兰、沈云楼、胡尚志、汤藻、马名驹等十位晓庄学子相继被捕,被关押在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部看守所内。

  十人当中,年龄最小的袁咨桐,牺牲的时候年仅16岁,他也是雨花台最年轻的烈士。他的大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敌人承诺,只要他愿意写自首悔过书,登报公开悔过,并声明与共产党永远脱离关系,就可以马上出狱。

2.png

袁咨桐牺牲前的照片

  面对敌人的引诱,年轻的袁咨桐毫不动摇,即使双脚被撬断、双臂被吊脱臼,也绝不叛党。

  根据当时国民政府的法律,未满18岁者不能判处死刑,敌人竟无耻地把袁咨桐的年龄,由16岁改为18岁,在雨花台枪杀了他。

  临刑前夜,袁咨桐在自己的照片上写下了“永别人世”四字,交给难友,与大家作最后的告别。

  袁咨桐在狱中曾给他的二哥写信道:“我们有着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教育,不同的见解,还有着不同的命运吧?我们之间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的奋斗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

  袁咨桐就义的噩耗传到上海,左联战士、无产阶级作家柔石悲痛不已,挥笔写下了《血在沸——纪念一个南京被杀的小同志》:“血在沸,心在烧,在这恐怖的夜里,他死了!在这白色恐怖的夜里——我们的小同志,枪杀的,子弹丢进他的胸膛,躺下了一小小的身子,草地上,流着一片鲜红的血!血在沸,心在烧,我们16岁的少年同志被残杀,在这白色恐怖的夜里!”

  花样年华,美丽青春。如此宝贵的年龄,却成为烈士们人生的终点、生命的定格。生逢国难当头,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甘洒热血,将青春熔铸到了扶危救国的历史使命中。

  参考资料:《南京人民革命史》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