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白衣披甲,无畏逆行

发布时间:2021-08-14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20年2月8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本是阖家欢乐的节日,但因新冠疫情笼上了一层阴霾。

  “今晚组建赴湖北医疗队,我们医院要抽调40名护士,你准备一下和我到医院整理名单。”南京鼓楼医院时任护理部主任助理的王清接到主任电话,江苏省卫健委再发出征湖北的集结令,医院需要在一个小时内将人员名单汇报上去。

  “主任,如果可以的话,我去!”王清立刻回复道。

  从2002年入职鼓楼医院起,王清已工作18年,多次前往国内外进行专科培训与研修,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经验,是驰援武汉的合适人选。

  丈夫虽然一百个不放心,但也没有阻拦妻子,只是问道:“一定要去吗?”

  王清斩钉截铁地回答:“一定!”

1.jpg

王清

  冲锋一线

  2月9日,王清所在的江苏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南京一队到达武汉,次日医疗队便进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整建制接管一个重症病区。

  当天,刚结束院感培训,王清便接到了领队于成功副院长的通知:晚上准备收治病人。

  环境的不熟悉、人员的不熟悉、疾病的不熟悉、工作习惯的不同……这样情况下收治患者,王清有着很多的担忧。

  武汉归来后,回想起那个夜晚,王清仍觉得惊心动魄。

  晚上11点左右起,44名患者陆续送来,中途还接到通知,一位即将转来的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抢救。王清紧急调配人员,并准备呼吸机、插管设备和抢救药品,一切准备工作仅用了五分钟就全部到位。

2.jpg

王清等医护人员协作救治

  尽管当晚打前锋的医务人员都忙得连轴转,但王清很自豪地表示,所有病人都是按照标准化流程有序收治。护士们给每个病人进行了评估,根据症状安排在不同的病房内,以便后续的治疗与护理。

  一夜未眠,当回到驻地时,已是早上六点多,王清却继续埋头在电脑前,安排接下来的工作。

  “鼓医模式”

  对于王清来说,在武汉奋战的50天,是一个不断把“鼓医模式”科学用到“战位”的过程。

  新冠患者多数咳嗽有痰。起初护士给患者分发袋子用于吐痰,但袋子使用不方便,且密闭性差、容易传染。见此情形,王清将从南京带去的一次性痰杯发给了病人,使用后即丢弃,杜绝病毒分泌物暴露在空气中。

  战“疫”中,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是核心。驰援武汉前三周,王清没安排自己休息过一天,她按照“鼓医模式”布置病区环境、完善工作流程、建立质控体系;她修订《新冠肺炎患者护理常规》,并将操作流程打印出来,带着大家学习;她创新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康复训练,与医生一起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方案并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在武汉期间,王清被评为全国卫健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一次,病房里的一名患者主动提起:“我知道你被评为了全国先进。”见王清疑惑,患者缓缓回答:“因为我妈妈也在里面,只是她的名字有个黑框。”

  原来,患者的母亲是一位社区医生,在一线工作时不幸感染……

  听了患者的话后,王清更觉得只有倾尽全力地对待每一位病人,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才有资格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先进的名单里。

  慎终如始,直到病区清零,王清紧绷了近两个月的心弦才终于松弛下来。

  收获感动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护理的专业价值彰显得淋漓尽致。患者的尊重与感激,也让王清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3.jpg

身穿防护服的王清

  60多岁的沈阿姨是病区里的一名重型患者,刚来的时候肺部情况十分糟糕,喘得厉害,只能两个字两个字地讲话。经过三四天的治疗,症状有所缓解,原本已陷入绝望的沈阿姨十分感激治疗照顾她的医护人员。

  这天,王清在查房时被沈阿姨叫住。“你来,我给你一个东西,我写了一封感谢信。”

  收到信的王清愣住了,原因是这位沈阿姨近视高达1000多度,眼镜也在转院前丢失了。可想而知,本身还有些喘的老人,伏在桌上写出这样一封工整的信有多艰难。

  后来,王清把信贴在了护士站的感谢信栏里。

  “擦身、翻身、喂饭,这些平常很普通的护理举措,都能让患者发自内心地感谢。”王清始终记得病情危重的患者经过她们的专业治疗和精心护理,出院当天泪流满面的情景;还有一位患者始终惦记着给他巧克力的护士,出院时一定要找到她当面感谢。

  “身处这样的特殊情境,我很高兴我们的价值能够被病人认同。”王清的眼睛里闪着光芒。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