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骑”赴鄂 92天 攻克“重症堡垒”

发布时间:2021-08-13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20年4月26日,一列从武汉出发的动车抵达南京南站。潘纯跟着队伍走出列车,受到了热烈欢迎。

  潘纯是守卫武汉的20位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之一,也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航母舰队的重要成员。随着武汉重症病例清零,他圆满完成了国家卫健委交付的战“疫”使命,回到南京。

  从1月26日算起,潘纯在武汉新冠肺炎“红区”奋战了92天。

1.png

潘纯

  在疫情“风暴眼”金银潭

  大年初二,还在徐州老家的潘纯接到国家卫健委的指令——前往武汉支援。没有过多的寒暄,和家人短暂告别后,潘纯赶回南京。

  在简单收拾行李后,潘纯“单骑”赴鄂,于当天抵达武汉金银潭医院。

  初到医院重症病房,潘纯就遇到了一系列的棘手问题:医院人员远远不够,怎么优化分工?防护物资严重不足,怎么合理分配?

  “最严重的时候,医院重症科室一天只有46个口罩。不过,我们很快找到了调整方向。”时间就是生命,潘纯的目标只有一个:挽救每个患者,保障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2.png

潘纯(左一)在金银潭医院

  那时,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病床基本上“不得空”。潘纯所在的南五病区一天中最多收治了近30个病人,10多个有创机械通气,10个无创通气,3台ECMO、4台床旁血液净化治疗(CRRT)同时运转。

  白天查床、治疗,下班前和夜班医生、护士做交接,晚上和专家一起讨论病情……身处一线的潘纯,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有时病人情况好些,他便能在中午稍微眯一会。

  摸索中攻克“重症堡垒”

  “病人危在旦夕,时间紧迫。气管插管,我上!”一次次危急时刻,潘纯总是挺身而出,全力抢救每一名重症患者。

  2月6日,一名38岁的男性患者住进了潘纯所在的病区。来到医院时,该患者发烧16天,伴有呼吸困难症状,一讲话就气喘。

  这名患者的求生意愿让潘纯印象极深,他曾手写字条:家中有父母,还有7岁女儿,妻子马上就要生二胎了,我一定要活着见到第二个宝宝。

  “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他救活。”潘纯说,看到字条时,那种直穿心灵的感动无以言表。

3.png

潘纯(左)与同事为患者安装ECMO

  经过插管治疗,再到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入院19天时,该患者检测结果转阴了。其间,患者情况一度恶化,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

  经过一系列的抢救,患者最终挺了过来。出院时,潘纯也给患者写了张字条: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疫情的肆虐,敢于直面痛苦人生。

  与以往救治的呼吸感染重症患者相比,此次新冠肺炎患者呼吸衰竭进展非常快,而且出现的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一旦出现,往往预后不良,治疗难度可想而知。

  治疗中,潘纯和其他重症医生们只能摸索前进。没有特效药,只能不断尝试一些新的药物。例如克力芝,潘纯等在应用过程中发现这种药物会增加患者肝损伤、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风险。

  令人欣喜的是,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教授的带领下,中大团队倡导的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法,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上开始发挥作用,并被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

4.png

潘纯跟同事一起早交班,讨论治疗方案

  最后一批撤离的重症专家

  3月15日前后,金银潭医院南五病区出现了空床。潘纯回忆,彼时虽然病人病情依然很重,但一旦有病人好转出院,空出的床位要等待数日才会轮转进新病人。

  前期疫情防控起到了效果,上游管控得力,新发病例减少、病例转重率降低。这是从ICU病房观察疫情变化的拐点,南五交给其他医疗队时,病区内病患仅剩10余人。

  不过,“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4月15日,当绝大部分江苏援鄂医疗人员撤离时,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留了下来,指导武汉重症患者救治,其中包括潘纯与7位国家专家组成员,继续攻破最后的“重症堡垒”。

  转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潘纯救治的依旧是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这些患者病情较轻的要使用无创通气,更有患者要插管上呼吸机,上ECMO。

  随着最后一例重症患者治愈,4月26日,武汉重症病例实现清零,潘纯和留守武汉的专家们终于完成使命。

5.png

离开武汉前,潘纯拍下了晨曦中的金银潭医院

  在离开武汉之前,潘纯特意来到金银潭医院。“早上,晨曦中的医院很美,我拍了下来。这也预示着,金银潭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在重症救治一线连续奋战了92天,潘纯一天也没有休息过。2020年,他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是对这位80后青年专家与病毒顽强斗争的最好褒奖。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