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心:马克思主义赋予雨花英烈精神内涵

发布时间:2021-06-29 17:43 来源:南京日报

  编者按

  坚定革命理想信念,是大多数革命精神的共性,雨花英烈精神的独特性体现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上,敢于为共产主义信仰献身。为什么那么多社会精英人士,本可以享受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却依然选择舍身为民的革命道路?雨花英烈中受过良好高等教育者所占比例很高,甚至不少有留学经历,和以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出身为主的革命者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那么多正值青春年华的雨花英烈,在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愿意舍弃自己年轻的生命?请看专家学者的解答。

  ●不少雨花英烈完全可以有比较舒适的生活,但他们选的却是一条牺牲自己、成就革命、一心为国的道路。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五个字足以概括:信仰的力量。

  雨花英烈大多数都是城市中的大学生、教授、律师等,他们基本上属于吃穿不愁、社会地位较高的那一群人,这就颠覆了我们以往研究中的“革命教条”。我们一般认为“穷才思变”,吃不饱了才会走上叛逆的道路,才会奋力一搏,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农民起义也是这样。但是雨花英烈明显不是,如果选择不反抗,他们完全可以有比较舒适的生活,甚至还可以选择与敌人合作,升官或者发财。但他们选的却是一条牺牲自己、成就革命、一心为国的道路。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五个字足以概括:信仰的力量。

  雨花英烈精神的思想源头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和政治灵魂,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赋予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锤炼成就的。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广场上,16万盆花卉摆出“信仰”和“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字样。 通讯员 张洪 周菲菲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广场上,16万盆花卉摆出“信仰”和“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字样。 通讯员 张洪 周菲菲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人类解放的崇高追求,塑造了雨花英烈为了理想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它让马克思主义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进而让这一理论和它所引领的实践充满崇高。与马克思同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必定有同样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特质。

  在马克思故乡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雨花台烈士许包野,1934年担任厦门中心市委书记时,为当地的一份反帝救国刊物《鹭涛》报起草过一篇发刊宣言,其中写道:“时代的险崖在我们的面前耸立着:现在我们已踏进了这险崖的境域,而且正站在它的尖端……鹭涛所需要的,不是醇酒美女、洋楼汽车,而是电一般的巨大和太阳般的鲜血,以这样的力和血去换取出路,换取自由。”这样的内心情感与他在革命中的负重前行和慷慨献身,产生了精神上的联系。许包野1920年出国留学,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半叶中国革命艰难前行的那段时间里,他先后担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1935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南京英勇牺牲。由于长期隐姓埋名为党工作,自1931年他离开家乡告别亲人去厦门工作,到1985年党和政府找到他的行踪并在两年后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他的姓名和事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为人知,他本人和家庭没有因为他的付出而获得世俗眼中的“利益”和“慰藉”。

  1933年4月,江苏省委组织部长黄励在上海法租界住所被捕。在法庭上,面对叛徒指认和法官劝降,她说:“我黄励绝不贪生怕死,不要用什么自由、职位来引诱我。我们共产党人正是为了自由、为了解放全人类而起来革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用生命去换取,任何的压迫、利诱都见鬼去吧!”雨花英烈中的每一个人都像许包野、黄励一样,为实现多数人的解放,放弃个人利益和幸福,最终用牺牲殉祭自己心中理想。

  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赋予了雨花英烈舍己为公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等等。这些着眼于劳苦大众幸福的理论和设想,让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充满着人性的温度和实际的价值,进而让秉持这一科学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追求。

  雨花台烈士冷少农在回复母亲要他关心照顾家庭的来信时说:“我想使他们(穷人)个个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做。”正是这种价值追求,让共产党人把参加革命与完善自身、造福人民与实现自我高度一致起来,而无憾于个人为之的所有付出乃至极为年轻的生命。牺牲时仅16岁的雨花台烈士袁咨桐,被捕后给营救他的二哥写过一封信,信中说道:“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的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寥寥数语告诉人们,“为公”,就是雨花英烈判断价值、决定取舍的心理基础和行为特征。

  1934年初,担任共青团上海闸北区委书记的郭纲琳被捕入狱,她父亲请来的国民党中央民训部视察专员劝说她:“现在不少人都登报悔过了,出来了……你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自行断送,又有谁能记得你呢?”郭纲琳的回答是:“革命者的青春是美好的,我早已将她献给了伟大的祖国。我并不希望人们记起我、说起我,我只希望他们朝着自由幸福的道路上前进,朝着祖国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最后,这位坚强的革命女性,在监狱中留下一枚刻有“永是勇士”的铜板英勇就义。“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党宣言》中这段宣示无产阶级政党无私品格的名句,被雨花英烈的奋不顾身和勇敢决绝诠释得透彻鲜亮。

  理想必成的光明前景,成就了雨花英烈恪守主义以身相殉的强大内心

  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揭示了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历史铁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同,是对社会主义必定胜利、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信心。“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赋予了党的事业和共产党人个体生命以特殊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让党的成员把自己的生命与理想的实现融为一体,并生发出以身相许、虽死不悔的深厚情感和坚定意志。

  1927年12月12日,后来成为雨花台烈士、当时为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的恽代英曾对身边的一位年轻战友说过这样一席话:“要有决心干30年革命,那时你才50岁,接着再搞30年建设,你不过80岁。我们的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恐怕也实现了。那时世界多么美妙!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此时此刻,广州起义到了极为危急的关头,起义总指挥张太雷于当日英勇牺牲,起义失败已难以避免,经历了南昌起义失败的恽代英的这段内心表白,既生动反映了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念,更真实展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和美妙前景对共产党人强健内心形成的强大驱动力和感召力。

  在理想必成的引领下,雨花英烈们无惧艰险、临难不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1927年到1934年7年间,遭受8次严重破坏而前仆后继、战斗不止的中共南京党组织;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白色恐怖下在江淮之间坚持斗争、做出重大牺牲的中共长淮特委;邓中夏、罗登贤、谢文锦、孙津川、黄瑞生、李济平、李耘生、顾衡等大革命失败后担任过江苏、南京党组织负责人的党的骨干,等等。他们都是在革命最需要、形势最危急的关头站到了斗争的最前列,以自己的奋斗和牺牲昭示了对中国革命必胜前途的坚定信念。

  1928年牺牲在雨花台的共青团江苏省巡视员史砚芬,在临刑前给弟弟妹妹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我的肉体被反动派毁去了,我的自由的革命的灵魂是永远不会被任何反动者所毁伤!”这是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的经典表达,也是来自历史深处关于雨花英烈为什么能够笑对生死、甘洒热血的一个答案。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