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复业 南京公交绝处逢生换新颜

发布时间:2019-06-05 09:28 来源:凤凰网江苏

地铁,共享单车,网约车……各类新型交通工具频出,但在老一辈南京人的心中,公交车的地位始终是无可替代的。

1949年6月5日,在市政府扶持下,南京市公交总公司的前身——江南汽车公司复业。

风里来,雨里去,公交车在南京城里日复一日地穿行,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一统江南,壮志凌云却成空

1931年5月5日,江南汽车公司在南京成立,时为浙江省公路局代理局长的吴琢之任辞去原有职务,任公司总经理。

江南汽车公司,摄于30年代

江南汽车公司,摄于上世纪30年代

江南汽车公司商标为两个四方形交互叠架,组成八角形符号,象征其四通八达;中镌“江南”二字,以喻一统江南交通事业,雄心壮志显而易见。

公司起初经营南京至句容、杭州等地的长途汽车,后开办了新街口至中山陵园的游览车,并开始经营市内公共汽车。

至1937年,江南公司达到经营全盛时期,汽车数由最初的6辆增至304辆,市郊线每日乘客人数达12万人次。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客车被国民政府征用,江南公司撤往西南从事后方军工物资的运输。

直至1946年4月,江南公司才回到南京恢复营业,并向银行借了160亿元的巨款,购进百余辆新车,以恢复和振兴市公共交通发展。

但随着国民政府的滥发纸币,一场恶性的通货膨胀出现。汽油、轮胎、零件,这些对于汽车公司来说极为重要的物件奇缺,加上国民党当局限制调整票价并强征客车,入不敷出的江南公司陷入财政赤字。迫不得已之下,宣布停业并遣散部分职工。

三天整修,军管扶持终复业

南京解放时,江南公司已停业两个多月之久。公司大部分董事会成员都远在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仅剩吴琢之这个总经理在南京苦撑局面。

“公司紊乱困难,达于顶点,前途希望降至零度。解放之始,困难愈增,厂内物料封锁,员工生活倍艰……”原公司副经理程学枢的信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吴琢之内心的忧虑。

军管会接管南京后,南京市各工商业百废俱兴,而江南公司经济枯竭,仍欠有700余职工的薪资未发,复业无力。看着这样的情景,吴琢之向军管会写了报告,请求政府接管公司并派专员负责或准许变卖财产来解散员工。

1949年4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1949年4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由于江南公司资本性质未确定之前不便接管,解散员工则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方针不符,而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先后解放,南京与以上各地的交通急待加强。权宜之下,市领导研究决定同意江南公司的第三项请求,予以贷款扶助复业。

军管会公用事业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南京办事处派员组成工作组,来到江南公司指导复业。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提供的1300余元贷款很快到账,筹备复业会议上决定从6月2日起开始复工,整修车辆。

职工闻讯群情激昂,短短3天内就修好20辆客车。6月5日《新华日报》头版,一则以《人民银行贷款扶助,江南汽车公司今复业》为标题的报道刊出,江南公司正式复业。

生产自救,携手共渡难关

江南公司虽已复业,但由于所需的汽油、轮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来源紧张且价格昂贵,加上原有职工较多,公司始终入不敷出。

连月贷款之下,积欠债务已达1万元以上,股东会及董事会成员分散无法召集,长此下去只有耗尽弄垮的可能。无奈之下,再度向政府求助。

1949年11月17日,市政府宣布江南公司由政府代管,并派驻军事代表兼副经理,吴琢之仍任总经理。公司代管后,很快提出“精打细算,降低成本,达到保本自给”的经营方针,采取了多项自身改造措施。

1950年江南汽车公司税据

1950年江南汽车公司税据

组织职工生产自救,这是江南公司存活下来的一大关键。为降低行车成本,克服汽油来源困难,工人们在汽油车、柴油车装上炉子,以木炭白煤代替油料。原本的废弃材料,也被工人们尽力修复,改造成有用的零配件。

时值寒冬腊月,军代表带领职工在雪夜二三点钟去接火车班、轮船班,以增加营业收入。看到公司当时的困难状况,职工们本着“3个人的饭5个人吃”的精神,自动提出减薪来共渡难关。

60年代南京的公交车

上世纪60年代南京的公交车

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南京人眼中的“大辫子”公交车型

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南京人眼中的“大辫子”公交车型

在军管会的扶持与职工们的努力下,江南公司转亏为盈,并于1951年10月1日在全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后市人民政府决定江南公司与南京汽车运输公司合并,改为地方国营企业,并逐步发展为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参考资料:《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江苏卷南京分册》

      《南京公用事业志》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