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日 她为“北斗系统”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1-05-27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21年4月27日,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这些获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南京大桥机器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黄丹丹是其中之一。

  在无数个严寒酷暑和极端天气里,黄丹丹严谨试验、精准比对,在气象装备研发领域种下了累累硕果。

  攻坚克难,坚守研发一线三十载

  1990年,黄丹丹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进入南京大桥机器有限公司工作。她在这片沃土潜心钻研,一干就是三十载。

  黄丹丹的办公桌抽屉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那些她和“气象”有关的日子。

  最早的一张照片是1993年,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塔下,24岁的黄丹丹穿着一件淡粉色的厚棉袄,站在一行工程师和军人的队伍里,显得尤为亮眼。

1.jpg

1993年,黄丹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那是黄丹丹参加工作后首次参与产品研发。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她仍记忆犹新:“工作是12月份到1月份,是零下三十几度的时候。早上一大早,大概四五点钟就要起床进行放球试验,有时候晚上也会工作到很晚,连续工作了四十多天在那个地方。”

  因为有着非凡的意义,黄丹丹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正是这次项目,让我国空军高空气象探测雷达首次实现了全自动化跟踪的技术突破。

2.jpg

黄丹丹在黄山脚下

  第二张照片里,黄丹丹正神采飞扬地站在黄山脚下。此时她经过七年的磨练,已经独当一面,带领团队用一年时间,在这里完成了高空探测雷达伺服系统的建设。

  “我们要带着团队在各个地方,南方、北方还有西部,都要去做实验,从早上开始,有可能夜里2点钟也要做实验。”黄丹丹和团队与各种极端温度、湿度等天气情况“斗智斗勇”,自己很快适应了四处出差、追风逐日的日子。

  2012年,黄丹丹被评为南京市劳模,她也用照片留下了这宝贵的一刻。2016年,黄丹丹被评为江苏省劳模。

3.jpg

2012年,黄丹丹获得“南京市劳模”称号

  三十多年的持续钻研,只想攻克每一个困难。在获得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黄丹丹坦言肩上的压力更大了:“各行各业优秀的人有很多,我做的只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会做的事情。我非常荣幸能够拿到沉甸甸的奖章,这能督促我做得更好更多。”

  三张老照片,见证了黄丹丹从初出茅庐到炉火纯青的奋斗历程。回首望去,这一路虽然艰辛,却收获满满。

  国之重器,主持北斗探空技术研发

  2004年对于黄丹丹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南京大桥机器有限公司经历了体制改革,从国有改制为民营,黄丹丹也根据市场需求开始着手风廓线雷达的研发。

  由于长期属于国有制,公司一时间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风廓线雷达完全属于全新领域,技术积累和技术储备都是一片空白。

  怎么办?面临难题,黄丹丹主动接下了这块没人敢啃的“硬骨头”。她坚信:“只要肯钻研,办法总比困难多。”

  靠着这一信念,黄丹丹高强度学习各种专业技术,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重新走进高校向教授请教。整整两年,黄丹丹沉浸在项目中,通宵达旦在实验室分析数据做试验。

4.jpg

工作中的黄丹丹

  功夫不负有心,黄丹丹带领着团队不断提出设想,一次次反复试验验证,终于探索出一种小波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去除杂波信号,大大提高了风廓线雷达的低空探测性能。之后该技术被应用到多个风廓线雷达产品中,提升了我国国防气象工作水平。

  北斗系统,国之重器。2013年,黄丹丹被任命为公司副总工程师,主持北斗气象探空系统研发工作,担任多个导航卫星高空探测系统项目总师。

  探空仪测得的气温、气压等数据,与实际大气数据会有一定的偏差,要获得准确数据,就需要在多个气象台站进行放球试验,对测量误差进行精确修正。

  黄丹丹带领团队在某试验场连续20多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采集数据,制定出温度、湿度、气压修正公式。

  经过不懈努力,黄丹丹研制出多款体积小、重量轻、通信频道窄的导航高空探测系统产品,率先实现将数字收发技术应用到探空仪和地面接收机上,大大提高探空质量,产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十多年来,黄丹丹却从未停下脚步,她用自己的刻苦与钻研,书写出一位女工程师的担当与责任。在她的带领下,科研团队中的青年骨干们,也正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勤奋、严谨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参考资料:综合新华日报、现代快报、我苏网等报道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