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投枪像匕首 刺进敌人心脏的红色刊物

发布时间:2019-07-10 16:06 来源:凤凰网江苏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一份公开宣传抗日的进步刊物出现在南京街头。

这份由章克主办的《大公周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沦陷区引起了极大震动。

同年7月10日,连续13期一版再版的周刊遭到封禁,与一众忠实读者挥手告别。

敌占区办起公开刊物

1944年底至1945年上半年,敌伪加紧了对新闻消息的封锁,沦陷区人民焦急地等待着抗日救国的好消息。

地下党员吕一峰等人在南京召开谈话会,众人一致认为出版一个公开刊物,真实地报道战争形势,可以增强沦陷区人民对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人民团结抗战到底。《大公周刊》应势而生。

当时,沦陷区的新闻纸都控制在日本驻南京汪伪大使馆的手里,要想出版一份符合民众所望的刊物,不仅要得到日本汪伪大使馆的同意,还要从日军报道部领到发行许可证。

右二为章克

右二为章克

章克奉命打入汪伪政府,在宣传部任职,并设法取得了一张许可证。他还向汪伪宣传部预支了三个月薪水,加上吕一峰节余下的钱,筹齐前期印刷10万份周刊的经费。

想要办好刊物,对编辑人员的胆略和机智也有要求。在敌占区报道敌人不肯公开的消息,提出敌人不愿听、更不愿接受的主张,随时都有被暗杀或被逮捕判刑的危险。因此,刊物的发起人除了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其余的都是不愿做亡国奴、更不愿当汉奸的爱国人士。

创刊号问世即告罄

1945年4月10日,《大公周刊》创刊号问世。短短几日,十万份刊物售罄,随后加印五万份,在当时众多报刊中发行量位居前列。其中,有5000多份是新四军有关部门专门派人到南京来购买的。

《大公周刊》创刊号

《大公周刊》创刊号

创刊号中指责“大东亚战争”使“中国徒然为日本制霸东亚野心下之牺牲者,自为任何中国人所难以接受”,并尖锐地指出目前“日本处在四面楚歌之严重局势下,已失去了其作战之主动性”。

此后的每期周刊,内容愈加尖锐醒目。广大沦陷区老百姓从中得到了渴望的消息,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一天,一名陌生青年找上门来,询问章克办刊是否有困难。见他不愿说,这名名为谢启泰的青年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是从延安过来的,瞬间打消了章克的迟疑。

在谢启泰的帮助下,章克不仅解决了新闻纸紧缺的问题,还招了一批“新编辑”。上海大专院校的进步学生积极投稿,所写内容多为关于共产党的抗战政策,以及大后方特别是解放区的抗战情形。在当时的南京很难知道这些消息,可以说,这些学生填补了《大公周刊》的一大空白,从而大大充实了内容。

章汉夫

章汉夫

从周刊出版第2期起,谢启泰就一直在思想上启发章克等人,并在业务上提供指导和协助,直到周刊被封为止。后来,章克才知道这位谢启泰就是章汉夫,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兼任外交部部长时,他任副部长。

做好最坏的打算

随着《大公周刊》影响力的愈加渗透,甚至连日本侵略军中也偷偷传阅开来,忍无可忍的敌人终于下了死命令。

1945年7月10日早上6点,当编辑部成员正忙于发行《大公周刊》第14期时,伪首都警察总监李讴一突然乘车来到发行处。

“周刊言论荒唐,蛊惑军心,有碍于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传达完立即停止出版的命令,李讴一颇为遗憾地表示自己的家人也是《大公周刊》的忠实读者,此番前来执行禁令也是不得已之举。

早已做好心理准备,章克并不感到意外。第二天南京各报纸上,都登出了周刊被查禁的启事。

章克刚将第14期周刊烧毁,就被带到宪兵队谈话。临行前,他将后事告诉其他同事,请他们转告在上海的家属。做了最坏打算的他,幸运地未遭到日方的毒手。

此后,章克接受新四军派往南京做秘密工作的冯少白的指示,协助其进行策反和收购西药等紧缺物资,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参考资料:《钟山风雨》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