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事迹,在朝天宫连展一个月

发布时间:2021-05-23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74年12月23日,《新华日报》刊载了一位英雄模范的故事。她是陈腊贞,一位将青春与心血奉献给南京铅锌锰矿的共产党员。

  江苏省委根据她生前的先进事迹,作出“向陈腊贞学习”的决定。当年,宣传陈腊贞事迹的展览被安排进朝天宫,连续一个月展期,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在陈腊贞的影响下,南京铅锌锰矿的矿工们艰苦奋斗,产出位列全省同行业前茅。

1.png

陈腊贞

  兼职护理,照顾瘫痪矿工十数年

  1956年4月,南京栖霞山迎来了一批创业者。他们日夜战斗,于18个月后宣告成立南京铅锌锰矿。

  陈腊贞是建矿第二年来的。那是1958年盛夏,23岁的陈腊贞第一次走进矿保健站,成为这里的实习医生。她个子不高,扎着两个小辫子,做事利落又相当热情。没多久,人们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姑娘。

  陈腊贞也把一颗心掏给了全矿的亲人,日日夜夜操劳着。很多别人没想到的事,陈腊贞能想到,整天忙不停。平日里,她就住在保健站,一张双人床的下铺。每天吃的,就是几分钱的腌辣椒、几两饭。

  就在陈腊贞进矿后不久,矿工周士品负了工伤,下肢瘫痪,需要有人长期护理。而周师傅的爱人还要上班、做家务。

  得知这一情况后,陈腊贞立即找到了党委,恳切要求:“护理周师傅的任务交给我们吧!”

  于是,周师傅被接进了保健站,陈腊贞则兼起了护理员。

  护理是件苦差事。每天,陈腊贞都要到周师傅那里去两三次,嘘寒问暖,端茶送饭。她不仅帮周师傅换被褥、洗衣服、擦身子,还会耐心开导他。

  日复一日,陈腊贞悉心护理着周师傅。对此她从无怨言,也从没想过放弃。她曾在日记上写道:“能为他人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愉快。”

  对周师傅的护理,陈腊贞坚持了整整14年,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2.png

与陈腊贞“同辈”的退休工友们诉说往事(来源:新华日报)

  主动请缨,在栖霞山上建医疗站

  “有病找了陈腊贞,药未进口好三分。”曾经,这句话在南京铅锌锰矿口口相传。

  矿工们常说:“谁也分不清腊贞上的是哪个班,说她上白班,她夜里在;说她上夜班,她白天在。她好像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

  的确,为了服务好矿工,陈腊贞几乎随叫随到。从1958年8月进矿,她便一直在矿上,一共就请过3天假,还是因为母亲中风给她打电话。

  十多年里,她时刻关心着矿工的健康和安全,别人生了病,她总是牵肠挂肚;别人的病好后,自己都忘了,她仍记在心上。

  防暑降温时节,矿里要统计不能吃清凉饮料的慢性病人。陈腊贞拿起工资册,一口气就能报出哪个人因有什么病而不能吃。

  也因此,大家都钦佩地称陈腊贞为矿上的“活病历”。

  原本,矿保健站是设在栖霞山下的,对于在山上劳动的矿工来说不甚方便,万一出现事故也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把医疗点设到栖霞山上去!”陈腊贞主动请缨,第一个提出建议。不久,三个医疗点如同三朵烂漫的山花开放在了栖霞山上,也开在了矿工、家属的心坎里。

  可是,有些人怕苦怕累,不愿到山上,甚至要撤点。

  “矿工们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在山上汗一把泥一把地干,我们给他们看病送医,算得上苦吗?”陈腊贞苦口婆心地劝说,一遍又一遍表示医疗点只能巩固,决不能撤掉。

3.png

江苏省委号召“向陈腊贞学习”

  不幸殉职,无私精神打动所有人

  1973年8月15日,是铅锌锰矿职工和家属难忘的一天。

  这天,矿里进行安全卫生大检查。这本不是陈腊贞的工作范围,但她却主动下井调查。

  就在她走到八号井口时,一块几十斤重的石头从井壁砸了下来,把她击倒在地,紧接着又是一堆沙石压在她的身上……

  矿工们立刻奔过去扒开沙石,把陈腊贞扶了起来。身负重伤的她不愿其他同志为照应自己而冒险,执意自己爬出矿井。

  “腊贞受伤了……”消息迅速传遍全矿。从井上到井下,从矿工到家属,一个又一个电话打到电话总机房,都是问:“腊贞怎么样了?”

  大家没能等来好消息,陈腊贞不幸殉职,年仅38岁。

  追悼会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向矿部汽车库涌来。矿里十几辆汽车一下子挤满了人,从兄弟单位借来的车子也坐满了。

  汽车刚要开动时,下肢瘫痪的周师傅摇着一辆手摇三轮车赶来。他眼含热泪,请求一同前往:“你们不让我去,我摇着三轮车也要去!”

  “为孙嫂子240天做穿刺的故事”“小哥俩看病的故事”“陈腊贞每月从40多元工资里抽出10元钱,14年如一日服侍残疾人周师傅的故事”……在铅锌锰矿的十多年间,陈腊贞留下了太多故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矿工家属们相聚时谈论的话题。

4.png

矿上“新一代”在展览馆缅怀陈腊贞(来源:新华日报)

  如今,南京铅锌锰矿已成为南京银茂铅锌矿业有限公司。陈腊贞曾经工作过的保健站,也扩建成了万余平方米的银茂职工医院。而无论如何变化,只要一说“出陈腊贞的那个矿”,人们便了然于心。

  在矿上的展览馆里,只有陈腊贞一张泛黄的证件照片,扎着两个小辫子,纯真而质朴。然而,那个认真热情的女医生,永远留在矿山人的记忆里。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