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生:新南京首任“大管家”

发布时间:2021-04-28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49年4月24日,作为第三野战军三十五军军部驻地的黄埔路励志社(现钟山宾馆),人来人往。

  南京地下市委书记陈修良坐着接收来的吉普车,前来与三十五军会师。正当她与三十五军政委何克希相谈甚欢时,会客厅里走出了一个老熟人——陈同生。

  他们曾在1946年开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华中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一起任过职,陈修良为财经系副主任,陈同生是文教系主任,此后因革命工作也多次联系,友谊深厚。

  战友见面,激动异常,两人紧握双手。

  此时陈修良或许想不到,这位老熟人,即将成为新南京首任“大管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呕心沥血,使得接管工作紧张有序地全面开展。

图片1.png

陈同生

  他是《东进序曲》黄秉光的原型

  陈同生是湖南零陵人,求学就追求进步。1924年,18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两年后转为中共党员,他历经战火,参加过广州起义、反攻海丰城等战斗,英勇异常。

  不过,因为在战斗中负伤,他被组织安排到四川疗养,此后又潜入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他和南京结缘,是在1935年。

  因叛徒出卖,他在上海被捕,押往南京中央军人监狱服刑。两年后出狱,受命担任《金陵日报》代理社长、总编辑,直至抗战军兴,南京沦陷,《金陵日报》停刊,陈同生也奔赴抗日战场,参加了新四军,曾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

图片2.jpg

陈同生在金陵日报使用的记者证

  经典电影《东进序曲》中,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黄秉光只身入虎穴的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胸有韬略,从容镇定,与国民党顽固派斗智斗勇。

  黄秉光的原型就是陈同生。

  有人说,陈同生是一介书生,也是一名战士。

  1949年初,陈同生调第二野战军,参加渡江作战以后接收南京的筹备工作。

  辗转经年,陈同生回到了重获新生的南京,再次为这座城市贡献力量。

  刘伯承的大印被他保管

  4月21日,当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时,总前委就派陈同生率领第一批先遣人员向南京进发。

  资料记载:他们分乘两辆吉普车,除了随身携带的短枪外,还带了几支长枪,以防路上遭遇敌人的散兵游勇。行至滁县、全椒一带,他们听到了南京电台反复广播:“南京解放了,秩序良好……”

  4月24日上午,陈同生一行乘轮渡过江,直奔三十五军军部,与大部队会合。

  南京解放了,如何顺利接管南京,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验。

  随着宋任穷、刘伯承等人的先后到达,接收南京的工作很快进入正轨。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军管会成立;5月1日,中共南京市委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

  这时的军管会、市政府在国民党政府考试院旧址办公,陈同生担任军管会秘书处负责人、南京市政府首任秘书长,成为军管会与市政府的“大管家”。

  他带领秘书处的同事们,承担了繁杂的具体性事务工作,就连刘伯承的大印也放在陈同生的办公室里。

  一封封南京市军管会的布告开始发出,新南京开始平稳运营。

  5月 17日,为保护公私财产、文化机关及名胜古迹不受损害,南京市军管会下发了《关于保护公私财产、名胜古迹之布告》;

  为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5月 23日,南京市军管会成立了流散军人处理委员会,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管会发布了《关于成立流散军人处理委员会之布告》;

  9月,南京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大会提出了建设新南京的方针与当前任务……

  经陈同生之手起草润色,这样的布告文件一个接一个,有时一天一件。随着布告的陆续发布,解放后的南京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安定,生产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

  1949年9月7日,南京市军管会宣告:“查自南京解放以来,为便于接收工作顺利进行,特于本会下成立军事、行政、交通、财经、文教等接管委员会,分别负责本市之各项接收工作。兹以接收任务均已先后告一段落,所有工作悉交由各有关机关,妥为保管。本会所属之上述各接管委员会,自即日起宣布结束。”

  陈同生的新职务为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忙碌的工作并没有停止。

  陈同生的女儿陈淮淮回忆:1950年春节,她被父亲的警卫员接到南京过年,但是“父亲一到家,电话不停,客人不断……有一天吃早饭的时候,我很不高兴地说:‘你们谁都不管我,我要回家了。’那个家指的就是保育院。我觉得父亲不很在乎孩子,很少和我们在一起。可是母亲说:‘那时刚解放,工作实在太忙了,其实爸爸是非常喜欢你的。’”

  1950年初夏,南京的全面接管工作顺利完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积劳过度,加上解放前在国民党监狱所受的刑伤未复,在接管告一段落时,陈同生终于病倒了,咳血不止,不得不住院休养。

  1950年8月,他被调往上海工作,离开南京。

  南京的这段生涯,被他写入了自己的回忆录中,书名为《不倒的红旗》。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