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气象”争夺战

发布时间:2021-04-15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48年末,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蒋家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

  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教育部长朱家骅策划将南京、上海两地的科研所撤至台湾和沿海各省,这一不得人心的决定,促使南京科技界形成反搬迁的统一战线。

  中央气象局内,更是风云变幻。

  围绕着气象科技人员和各类气象器材、资料的去留,以中共地下党员为引线、进步人员为骨干,一场争夺战就此打响了。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民国时期,中央气象局在南京未设气象站,南京的气象观测、预报等业务由气象总台的观测科、预报科担任。

  1948年底,中央气象局南撤。当时中央气象局给职工两个选择:一是随气象局去上海转广州,最后去台湾;二是离职,发三个月工资作为遣散费。

  大部分人员南去或遣散,但仍有三四十人坚决不走,等待观望。

  11月中旬,中央气象局技正(旧中国的高级技术职称)冯秀藻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共地下党员朱克贵。冯秀藻与朱克贵是大学同年级同学,毕业后又同在地理研究所工作过,私交很深。

  朱克贵告诉冯秀藻,地下党提出要争取科技人员留下,并尽量争取以合法的身份留下来,否则有可能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猜疑和迫害。至于机关的各类气象器材、图书资料等,也要设法不让运走。

  朱克贵、冯秀藻两人经过商量,决定由冯秀藻向气象局局长吕炯建议,成立南京气象站,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留下人和器材。

图片1.png

冯秀藻

  冯秀藻随即找到吕炯,直言南京已有几十年的气象资料,只有日伪时期中断了几年,如再中断会对今后气象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如能成立南京气象站,维持日常的气象观测与天气分析预报业务,则气象记录不致中断,对气象事业将有裨益。

  吕炯虽是国民党官员,但毕竟是一位气象学家,特别是在中共地下共产党员的教育和帮助下,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最终,他接受了这个建议。

  1949年1月,南京气象站在中山北路西流湾成立,由冯秀藻兼站主任,下设观测、预报、报务、总务4个组,其中大多数为科技人员。

  按当时国民党的规定,气象站不允许设置电台、做天气预报,以站的名义也难以向交通部申领经费和配给物资。为了保障留下人员能在南京坚持下去,也为了避免引起特务的怀疑,冯秀藻又建议吕炯成立中央气象局南京办事处。

  这一次,吕炯也很快就同意了。办事处成立后,仍由冯秀藻兼任主任,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读书会与应变会

  1948年冬,中共地下党员、地理学家施雅风找到冯秀藻,建议组织个地下读书会,找几个可信赖的人参加,讨论时事问题。

  施雅风和冯秀藻曾同在重庆北碚地理研究所工作过,与冯秀藻的爱人又是大学同学,两人很熟悉。

  读书会成立后,施雅风找来一些文献,如《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组织大家阅读、讨论。

  不久,地下读书会逐渐扩大,划分为气象站与地理所两个小组,还发展了国立编译馆、南京图书馆的一些人。

  此后,地下党布置给南京气象站的许多工作,都通过读书会讨论后完成。而朱克贵也不再以组织名义和冯秀藻联系,由施雅风代替。

  1948年12月中下旬至1949年1月上旬,吕炯等人先后去了广州。南京气象站积极响应中共地下党护厂、护校、保护国家财产的号召,成立了“应变会”。

图片2.png

施雅风解放初期留影

  1949年1月底,施雅风受地下党的重托,几次和冯秀藻谈起国民党和共产党“和谈”不会成功,解放军渡江势在必行,希望冯秀藻能做出较长时间的天气预报,为解放军渡江提供天气保障,冯秀藻很高兴地同意了。

  接到任务后,冯秀藻每天参加预报组的工作,做出长江中下游分段的天气预报,每天下午五六点完成后,写成书面材料交施雅风,或由施雅风来取。

  不久,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冯秀藻征得施雅风的同意,约观测员束家鑫也参加。他们除请报务组尽量多收一些各地天气电报外,还充分利用南京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延伸法、单站预报法等方法,根据多年的预报经验,每天做出较长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分段预报,效果较好。

  这项秘密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提供气象保障,直至南京解放。

  半世纪后再入党

  1949年4月,在解放军兵临城下、南京极度混乱之际,不仅南京气象站的地面、高空观测工作持续下来,天气分析预报照常进行,而且由于“应变会”派人日夜巡逻警卫,使站内图书、资料、仪器、各项设施以及用房、物资等未遭受任何损失。

  所保留下来的资料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军委气象局编制《中国气温资料》《中国降水量资料》以及《中国气侯图集》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保留下来的气象器材为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气象台站起了积极的作用。

  解放后,南京气象站的这些科技人员中多数成了气象系统或人民空军、海军气象部门的业务骨干力量,他们中不少人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冯秀藻曾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因“托派”嫌疑失去党的关系,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图片3.png

新中国成立后,冯秀藻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众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冯秀藻到北京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气象局的筹建工作,此后长年在中央气象局任职。20世纪60年代初,冯秀藻受中央气象局重托,承担了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系的创建工作。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冯秀藻带领一批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跋山涉水调查研究。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结合气象部门人才需求特点,制定了第一个适合气象系统培养农业气象人才的教学计划,组织编写教学大纲与教材。他教书育人,深受学生敬仰,30余年的耕耘,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1985年,冯秀藻终于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70岁。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