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长江 渔民杨金龙的“再就业”

发布时间:2021-03-13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这是位于浦口区南京长江三桥下的一个江豚观测点。

除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外,每天清晨,杨金龙迎着有些寒意的江风来到这里,站在长江边的滩地上,缓缓凝视着眼前的江波,耐心地等待着。

待水面上那些灵动活泼的黑色身影——长江江豚一出现,杨金龙迅速用手机拍摄下照片和视频。

“经常看到江豚心里高兴。”

杨金龙是南京长江江豚保护队的第一批队员,此前,他是长江沿岸土生土长的渔民。

杨金龙(左)和其他观测员一起,观测江面上活动的江豚.png

杨金龙(左)和其他观测员一起,观测江面上活动的江豚

杨金龙拍摄的江豚照片.jpg

杨金龙拍摄的江豚照片

渔民上岸

杨金龙祖祖辈辈都靠江生活,打鱼为生。十几岁开始,杨金龙的父辈们就喜欢教他分辨各种长江鱼,从小就带着他在长江上遨游。

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看到的长江又美又富饶。

靠水吃水,18岁时,杨金龙开始在长江里以捕鱼为生。渔民的生活相对自在,想什么时候捕鱼就什么时候捕鱼,累了就躺在渔船上,吹着江风,随着浪涛一摇一摆。

杨金龙兄弟三人,都有各自的渔船,捕捞许可证等五证齐全,靠打鱼一个人一年能挣两三万元。

子承父业的杨金龙兄弟三人,没有能像父母一样,打一辈子的鱼。

随着江豚数量的减少,2014年9月,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禁止一切进入保护区的违法捕捞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为了响应号召,杨金龙等一百多位渔民转产“上岸”。

离开这片赖以生存的水域,杨金龙有些不舍,也曾想过从事其他工作,可始终放不下这湾江水。

守护江豚

长在长江边的杨金龙,很喜欢憨态可掬的江豚。早些年,江豚在长江中很常见,一天最多能看到上百头,它们围绕在渔民们的渔船边上,成群结队在江水中翻腾、跳跃。

2016年,七坝港江豚保护区成立,南京长江江豚保护队也应运而生,杨金龙等12名曾经的渔民,放下渔网,摇身一变,成为守护江豚的南京长江江豚保护队的第一批队员,又回到了这片水域上。

对于身份的转变,杨金龙感慨万分,从保护长江的“晴雨表”江豚开始,让“江豚保镖”更好地呵护江豚的“微笑”,才能更好地守护这一方江水。

起初,这些新上任的江豚守护者还是不懂观察记录的外行。

在南京市江豚保护协会及相关部门组织下,杨金龙等渔民听专家教授讲课,定期学习,掌握江豚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专业知识;整支队伍配备了手机和记录单,学习如何拍照、并用文字记录下江豚的活动。

如今,队员们和专家教授不断磨合修改观测记录表,不断以更好更科学的方式,呈现江豚在南京水域的个体和活动情况。

江岸巨变

观测工作没有想象中容易。

队员需要从早上6点一直观测到晚上6点,虽然是值班制,但一个队员需要一天都待在一个点,风里来、雨里走、烈日烤、寒风吹,除了负责观察该段江面上江豚出现的时间、数量、活动规律,还要记录周边船只情况。

而不管多苦多累,每次看到这些小精灵跃出水面的那一刻,就是队员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再怎么辛苦都值得。

几年来,巡护队拍摄了许多江豚的珍贵画面,也发现了一些变化。

“前几年江豚十分罕见,现在常常能够看见江豚在浅滩嬉戏。从2019年开始,我最多的一天发现有十五六头江豚,这就说明长江的自然环境好了,江豚也多了。”杨金龙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只要保护区需要他,他就会一直干下去。

“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要一直干到身体不允许为止。”

南京,是整个长江流域唯一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息的城市。

目前,南京对长江江豚的监测技术和手段丰富,截线抽样法、岸边目视监测、水下声学实时监测、视频监测等已被广泛应用在江豚监测中,江豚保护工作将越来越数据化、科学化。

江水奔腾,愿江豚微笑,山水常青。

参考资料:

综合南京日报、龙虎网、现代快报报道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