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位孙奶奶 革命故事讲述40载

发布时间:2021-02-16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中华门外,苍松似海,翠竹成林,雨花台烈士陵园静立肃穆。

一群学生戴着红领巾,手拿折好的白花,跟随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向烈士纪念碑走去。

老人名叫孙以智,是南京雨花台实验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她40年如一日讲述雨花英烈的故事,从“孙阿姨”讲成了“孙奶奶”。

讲得最多的,便是她的大伯——雨花英烈、原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孙津川。

烈士精神与四字家训

孙以智第一次听说大伯的事迹,是在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

国民党溃逃,人民解放军渡江入城。年逾七旬的孙母坐在家中,搂着13岁的孙女孙以智,将儿子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娓娓道来。

“之前父亲带我去宝灵庵后山祭拜,我不知道自己去祭拜的是谁。革命是什么,共产党又是什么,奶奶都不清楚,但她相信,大伯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无论如何,她都会支持。”

在孙母的教导下成长,“忠诚、勤奋”的四字家训家风一直为孙家后人所传承。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南京各界人民代表赴雨花台凭吊革命先烈。孙以智站在临时搭建的演讲台上,宣讲大伯的事迹。

此后,她追随孙津川的脚步,光荣参军,从一名少年成长为党的战士。

随着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就义群雕落成,转业后的孙以智一直在思考:“我是在党的教育、烈士精神的鼓舞下成长的,该为子孙后代做点什么?”

孙以智在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前

1980年起,孙以智开始担任南京雨花台实验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向各界群众、尤其是向大中小学生讲述大伯和其他雨花英烈的故事。“孩子们应该知道,今天这么好的生活都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每年清明,仍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到雨花台扫墓,让他们念一封写给“烈士爷爷”的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孙以智与少先队员们一起扫墓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孙以智获得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和“中国好人”等诸多荣誉称号。

每人一分钱建起“红领巾广场”

1980年初,孙以智与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和雨花台小学一同向全省儿童发出倡议书,倡议全省700万少年儿童每人捐赠一分钱在雨花台下建设“红领巾广场”。

这一倡议得到全省少先队员的响应,大家拾废铁、捡废纸,积攒零钱,最终集资7万多元,于雨花台主峰西侧的烈士西殉难处建起了数千平方米的“红领巾广场”。

在广场建设的过程中,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组织少先队员们利用星期日和节假日轮流参与义务劳动,拔除杂草,清理地面碎小石块。

劳动中,少先队员们加深了对“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红领巾是烈士鲜血染成的”道理的理解。

孙以智还组织少先队员们去修整知名烈士墓区的墓道,拔草夯土,直到烈士陵园的工人把墓道拓宽,铺上石砖,往后更加方便群众来凭吊了。

这条墓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领巾路”,“红领巾广场”也成为南京市少先队组织举行入队仪式、开展中队活动的重要场所。

孙以智与少先队员们登上《辅导员》杂志封面

每年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墓区祭拜,将小手折叠的小白花系在墓周边的松树上,用红漆描红烈士的碑文。在肃静、幽雅的环境中,人们追忆革命先烈的悲壮往事,寻访烈士的足迹。

人间自有英雄气,薪火相传无止境。如今,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的孙津川中队已相传十多届,烈士的英名和事迹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拔节成长。

孙以智欣慰地说:“孩子们给我写信、寄贺卡,深情地说:‘不论我们长到多大,都忘不了少年时代学习的母校;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都忘不了培育我成长的家乡雨花台。’”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