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争气桥” 60年前的“自主创新”

发布时间:2021-01-02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编者按】

1921到2021,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南京,这座英雄之城的100年,亦是乘风破浪、天翻地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座城市也正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前列走向前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21年《南京红色日历》,在延续两年的品牌基础上,再度向光而行——每月一个主题,每天一篇故事,讲述“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光荣和梦想。

忆历史,记奋斗,颂辉煌,创未来。

新的时代,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贡献力量!


长江南京段江面宽阔、水流湍急,一直是道天堑。

新中国成立前,美国桥梁专家曾断言:因水文复杂、地质条件差,在南京、浦口之间无法架桥。

然而,就是在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建设者们架起飞虹,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为南京飞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当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们用亲身经历,诠释了这八个字的含义。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建成通车,南京城万人空巷。

这段60年前的“自主创新”,也被载入了史册。

用“争气钢”,建“争气桥”

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正桥9号桥墩钢围笼浮运下水,大桥建设就此全面展开。

image001.jpg

1960年1月,南京长江大桥第一个桥墩钢围笼成功下水

然而,工程刚上马,就遇到严重的困难。

大江之上的正桥,由钢筋铁骨组成。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掌握生产出符合大桥建造要求钢材的技术,国外企业或是不愿提供或是质量不合格。

1961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大桥钢梁所用钢材不再进口,采用国产同等性能钢材替代,“用自己的钢,建自己的桥”。

周恩来总理把重任交给了鞍山钢铁公司。鞍钢人把这项任务看作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他们日夜攻关,控硫控磷、做锭轧坯,实验、失败、再实验……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鞍钢人终于研制出合格的桥梁钢。

于是,6.6万吨优质钢材,一举铸就了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这批钢材也因此被称为“争气钢”。

2016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实施维修改造,大桥主体结构的一小部分被拆下来,而90%的“争气钢”仍矗立着。

image003.jpg

南京长江大桥

自主设计,攻克重重技术难关

一座桥梁,70%靠水下基础。南京长江大桥桥位所处的江底基岩复杂,个别墩位所处基岩裂隙多,强度低,这对于建桥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建设至7号墩时,通过进一步地质钻探,发现岩性比资料记载的还差。水下结构总设计师提出了采用国内此前从未采用的过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这一具有独创性的方案,解决了深水下软弱岩层上修建大型基础的难题,后在多座国内外大桥桥墩基础上得到了推广运用。

档案记载,桥墩建设因地制宜,采用了4种不同类型的基础方案。

image005.jpg

大桥桥墩施工鸟瞰

建设期间,潜水作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正桥6号墩位于江心,水深32米,水下的泥沙层32米,一共64米。桥墩要穿过泥沙层打到岩石里面2米,需要进行深潜水作业。66米的潜水深度,超过当时国际公认的空气潜水极限深度。

“那个工作很紧张,当时用普通设备潜水,下潜45米就是一条警戒线,而长江下面水流情况也难以摸清。”当年的潜水工西狱高回忆。在“有条件也要上,没条件也要上”的情况下,潜水员们克服种种困难,大胆用普通潜水设备进行深潜水。

与此同时,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经过周密测算,研制出“水面吸氧减压法”等潜水方案,有96人次深潜水达到69至71米,创造了世界潜水史上的奇迹。

image007.jpg

修建大桥的潜水工

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广大干部职工有很多发明创造,如深水沉井浮运、定位和下沉,设计制造的移动式压桩架等,很多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有的技术至今沿用。

自力更生,大桥精神代代传承

除了克服技术难题,建桥工人还要时刻面对惊心动魄的险情。

1964年9月,5号桥墩沉井导向船组的多根锚绳被秋汛的洪峰急流冲断,巨大的附体在江中连续摆动。10天后,同样的情景在4号墩沉井身上再次出现。

建桥工人以“人在沉井在,誓与沉井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迅速投入4、5号墩的抢险作业,冒着生命危险顺着缆绳滑下去清除绳上缠绕的稻草等漂浮物,减轻缆绳负荷。由于风大浪急,岸上的工人难以到桥墩上换班,墩上工人一干就是三天三夜。

image009.jpg

1967年,南京长江大桥正桥钢梁合龙

抢险战斗胜利在即,水下电缆又被冲断,工人就用橡皮筏和小舢板顶风破浪前行,借着浪涛的颠簸跳上江中“孤岛”配电房,重新接通电源,使机械恢复运转。

在上海、沈阳、青岛、武汉等各地的支援下,两墩成功止摆,历时40多天的抢险战斗宣告结束。

一个个勇于创新、不畏困难的故事,凝结成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1968年9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竣工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

image011.jpg

庆祝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

跨越半个世纪的大桥,如今仍巍然屹立在奔腾不息的江水之上,成为一个时代的剪影。它承载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与民族复兴的愿景,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历久而弥新,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筑起更多的“南京长江大桥”。

截至目前,长江南京段上已建成公路、铁路、地铁12条过江通道,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市全域范围内共计25处28条过江通道。

参考资料:

《跨越天堑——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纪实》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