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 听老桥工讲述“桥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21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南京长江大桥, 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特大型桥梁,实现了国人天堑架飞虹的千年夙愿,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成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南京的城市名片,更是几代中国人的骄傲,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大桥记忆,这些个体记忆的吉光片羽,记录下国家前行的有力足音,汇聚成一个时代的记忆。

1.jpg

冯志涟(2019年摄

  冯志涟,从1958年开始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老桥工。他说:“世上有三苦,修桥、筑路、磨豆腐!如今闲扯起来,那就像刚过去昨天的事一样……”

  工地丢“馒头”

  江中桥墩围堰里施工,用小火轮拖大木驳接送上下班,遇上五六级风就只有用小木划子。

  小木划子不大,约四米来长,正好两边各坐三四个人,由有经验、熟水性的“老大”来划。

  风和日丽的日子,坐木划子在江上真似闲庭漫步;遇上风雨交加,老大就照例扯起嗓子喊:“都坐好!别乱动!我保你们没事!不听招呼,我只一双手,就保不了你们个个的命了!”

  小木划子在浪尖上起伏,有时一个大浪劈头盖脑地浇下来,穿着雨衣也几乎全身湿透,那惊险的一瞬,至今难忘!

  小木划子好容易靠近了围堰,从专门开设的进出口,一个个依序抓紧边沿,双腿一蹬,顺势来个“引体向上”,随即一只脚跨上去翻身,就进了水上“工地”——围堰。

  这三四个动作一气呵成,千万不可失手!否则,小木划子在你双脚一蹬时,自然要漂荡开一两米,你就正好“噗咚”掉落江中!

  遇上七级以上大风,小木划子也不准过渡了,围堰里施工的下不来,接班的上不去,这还是次要的,关键是下不来的要吃饭怎么办?

  第一次遇上这情况时,真急坏了值班的调度队,领导也急得无法,不知谁讲了一句:“只有开小火轮往围堰里丢‘馒头’!”

  于是把咸菜、馒头一袋袋捆好,挑两个年轻有力、头脑又灵活的上了小火轮(注:我们二桥处工地大食堂做的馒头在当时武汉市公共食堂竞赛中是出了名的——个大又白又有嚼头)。

  小火轮乘风破浪,还不停地拉着汽笛,既要小心撞上围堰,又要尽量靠近。丢馒头的人时刻瞄着有利角度和时机,如果稍有犹豫,就只好重来,小火轮再从江上绕个圈子。

  准备!好!丢!——成功了!

  围堰里,轮船上都欢呼雀跃起来!——大桥人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不计报酬,不讲代价,是那个年代的风气

  大桥31.7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梁片正式生产之前,必须对使用的张拉千斤顶进行精确度的校正,而校正用的“压力环”,是从东德进口的,数量有限。

  1961年的六七月份,四桥处总工程师陈昌言派我与同济大学联系,一月之中去了上海五六次,结果还是未能借到。接着,我又北上进京,找铁道科学研究院求援,还是未果。

  我就凭介绍信,辗转铁道部基建总局、国家计量管理局,最终找到北京市计量管理局。

  接待的同志说:“你别着急!有台仪器,刚进口的,但现在还不能让你带走,要等我们指定保管、使用的一位技师出差回来,由他带着仪器去给你们校正。为表示对你们自力更生建桥的支持,我们决定免费为你们校正所有的千斤顶。”

  我等了大约半个月,终于把那位技师盼回来了,他在家只休息了1天,就带着仪器随我南下了。

  当我把技师和仪器接到工地时,大家都喜出望外。事后,处长表扬我说:“你为大桥建设立了一大功!”我说:“人家才真是不简单呢!出差刚回家就赶来支援。校正了那么多的千斤顶,夜以继日,一连干了10天,分文不收不说,还同我们吃一样的有盐无油的‘飞机包菜’。”

  那个年代,我们工作不计报酬,不讲代价,蔚然成风,团结协作的精神处处体现。

  终身难忘的4号墩抢险

  陈昌言升任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后,四桥处总工程师一职由邹义章接任。

2.jpg

南京长江大桥工作证

  1964年9月28日,早晨刚上班,他就从办公室跑步赶往江边码头,这说明水中桥墩施工出现了严重情况。

  那天,正是国庆节前例行的全处安全大检查。我是施工技术科兼管水上锚锭设施检查的技术员,当即随同水上检查组上了4号墩。

  4号墩施工现场气氛紧张,挂满了“危险!”“停止前进!”等警告牌;“上下齐努力,抢救四号墩!”“人在墩子在!”的标语口号到处可见。

  22.4*18.2米的浮式重型钢筋混凝土沉井,没有下到覆盖层,悬浮在水中就像一艘在狂风大浪中失去控制的轮船,左右摆幅最大达到58.6米,上下起伏一二米,如此大幅度摆动,桥梁施工史上实属罕见。

  沉井依附的两条800吨大铁驳导向船,也随之大幅度晃动起来。导向船上10来根直径粗达39-43.5毫米的边锚钢缆,一清早就连着断了两根。

  如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邹义章总工程师接到这一紧急报告后立即赶来了,副总工程师肖传仁、安全质量科技师尚国志也赶来了。

  我们4个人就蹲在导向铁驳边沿的“禁区”里,边观察险情,边研究应急措施。

  装吊班迅速加固,增添边锚;尽快撤走相邻的水上混凝土工厂、辅助工作船等。

  等布置完了,我们4人就往回走,我走在后面,刚迈出两步,就听“轰”的一声,如同手榴弹爆炸,我顿时失去了知觉。

  事后得知,原来是绷断的锚缆击碎了我左腿的股骨。伤口简单包扎后,我被急送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

  经会诊,多数人提出,股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按常规只能做截肢处理。听取会诊意见的四桥处党委同志一再恳求保住我的左腿,感动了在场的医务人员。骨科吴鼎新主任最后表示,愿尽全力保留我的左腿。

  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心里总想着建桥工地。前来看望的同志们告诉我,4号墩在28日这一天绷断了7根特粗的锚缆,飞走了3个“马口”。

  这一严重情况铁道部、国务院都知道了。国务院立即派专机从上海送来锚链,长航局从武汉火速调来了两艘2000匹马力的拖轮,紧靠着导向铁驳日夜加速顶推。

  经过同志们40多天的艰苦努力,在各方面的协助之下,4号墩沉井终于止摆,下沉到设计位置。

  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我也度过了危险期。最后,左腿骨竟奇迹般地接上了,这是我终生难忘的。

  我至今还保存着负伤时摄下的X光片,也算是我参加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一个特殊的纪念吧。

3.jpg

冯志涟负伤后拍的X光片

  过去的岁月,回想起来就像是刚过去不久的昨天。

  我赞美大桥,因为大桥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我赞美我参建过的所有大桥,他们早已融入我的血液里,与我的身体密不可分,没有这一座座的桥,我,冯至涟,就不是冯至涟了。

  参考资料:

  冯志涟口述 王帮琴整理

  (文字有删改)

【责任编辑:施金挺】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