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抗战 “团结坝”的背后故事

发布时间:2020-11-17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44年初冬,农忙结束,辛苦了一年的农民迎来难得的休息时光。

江宁谷里杜家坝,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扛着锄头和扁担,挎上水壶、饭篮,有说有笑地走来。坝旁整齐地堆放着砖石与石灰。

在几个村村民的齐心协力下,仅一个星期后,一条全新的大坝就筑好了,村民们给它取名为“团结坝”。

微信截图_20201110091827.jpg

谷里团结抗日坝遗址

深夜拆庙

抗日战争时期,江宁一带日伪军横行,频繁进行“清乡”、“扫荡”,残害抗日军民。

1944年5月,日伪军准备在谷里设立据点、修筑碉堡,以进一步蚕食抗日民主根据地。但修筑碉堡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短时间里难以运送过来。一番思索过后,日伪军将目光投向了张溪村和谷里村的两座庙,庙宇拆除得到的材料足以修筑碉堡。

就在日伪军尚未将计划实施时,新上任的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谷里区区长李祥福和指导员肖广得知了这一消息,与干部们商议后,决心抢先拆庙,将木材、砖石交给当地农会组织的建坝委员会,重修杜家坝。

杜家坝清代就已建成,年久失修,堆积着厚厚的淤泥,附近几千亩的农田都得不到灌溉。村民们商量,待日伪军来设据点、筑碉堡,大伙必将受到更多的迫害,不如自己拆了修大坝。

说干就干,周围的村民很快被动员起来,三五成群地前往庙宇连夜拆除。拆下的木料石材由建坝委员会编号造册后,分散藏于村民的家中。

为了不让日伪军起疑心,众人将无用的门框、芦席等堆积在一起点燃,再在第二天放出风声:“新四军把寺庙一把火烧了!”

如此一来,日伪军修筑碉堡的计划算是落空了。

上门筹款

虽然建坝已有了一部分材料,但买石灰、请石工,样样都要花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区长李祥福决定向谷里镇伪自卫团团长张太喜“借”点钱。

这天,侦察班长施业隆穿着便衣来到谷里镇街头。正值地保召集人开会,街上一片混乱,只见人影一晃,施业隆钻进了殷家粮行。

为何要进粮行?原来,粮行的后院与张太喜家的后院相连,中间仅隔了一堵墙。

粮行老板得知施业隆的新四军身份后,大开便利之门,不仅为其望风,还搬来了凳子放在墙角处,方便其攀爬。

当施业隆摸进房间时,张太喜毫无察觉,直到视线对上黑洞洞的枪口,才瞬间慌了神。

“张团长,我们李区长请你去,有要事商量。”张太喜以为要处置自己,连忙表示自己不会和新四军作对。施业隆保证保障其安全后,张太喜才略微松了口气。

两人并肩走出伪自卫团大门时,门卫完全没有察觉此前施业隆不是从大门而入,还把他当作是伪团长的朋友,敬了个礼。在谷里镇外一公里处,李祥福带着侦察班的人等候已久。就近找了一个农会会员的家,李祥福提出要张太喜筹集建坝经费。

一听要筹钱,张太喜只觉得肉疼,本能地想要拒绝,但在李祥福晓以利害之下,最终应了下来。

“筹款的方法你们自己决定,可不能克扣百姓、中饱私囊,新四军最恨这等事!”听了李祥福的强调,张太喜一张脸笑得比哭还难看。

全民共建

冬季来临前,张太喜筹集的款项到了账,建坝委员会早早地买好物料,并联系石工预先凿好石料。

待村民们忙完地里的活,大坝开工了。

为了防止日伪军前来捣乱,李祥福还调了侦察班和一些民兵前来巡查。

区、乡的干部撸起袖子,在坝上挥洒汗水;村民们有的挖土打夯,有的送茶送水。号子声、欢笑声交错在一起,回荡在杜家坝的上空。到了第二天,闻讯的邻村村民也前来帮忙,坝上的人更多了。

张溪村和谷里村的人不好意思地说:“我们筑坝,还劳你们帮忙!”“我们是邻村,你们筑坝,我们也沾光呢。”没想到一场修坝,竟还使得几个村子的群众团结得更紧了。

不到一周的时间,大坝就竣工了。

看着坝中清凌凌的水,众人都说这是抗日政权领导下,军、政、民团结胜利的成果,便将坝名改为“团结坝”作为纪念。一时间,“团结坝”远近闻名,村民都以此为傲。

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周边数千亩农田都受益于此坝。1962年,江宁县大兴水利建设,在这一带修建谷里水库,团结坝结束了它的使命,沉入水底,但这段光荣的事迹,在当地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新四军在江宁——回忆篇》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