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争气桥” 钟训正和桥头堡“三面红旗”

发布时间:2020-09-12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18年12月,封闭维修两年多后,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在即。22日,长江大桥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桥头堡的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

当年设计桥头堡的时候,钟训正刚刚三十出头;如今,钟院士已九十高龄。几十年弹指一挥间,长江大桥的桥头堡已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经典。

看到桥头堡修缮如故,钟院士牵挂的心安定下来。

钟训正.jpg

钟训正院士

全力以赴设计方案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始于1958年秋,最先交由钟训正所在的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设计。

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已建成,系里做了参考后交出了最初的设计方案。因为和武汉长江大桥过于类似,方案没能得到铁道部的认可。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就此搁置,直到1960年全国范围内桥头堡设计竞赛的开启。竞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大高校、各省市的设计院纷纷参与角逐。

最初承担设计重任的南京工学院更是铆足了劲儿,动员建筑系所有的教师、学生共同设计。

建筑系师生共设计200多个方案,进入校内初选的有38个,最终6个方案被推荐至铁道部。其中钟训正是红旗式和凯旋门式两个方案的设计人,并负责送选图纸的绘制。

在红旗式方案的效果图中,钟训正用了照相色的彩画法。清晨朝霞掩映,整个画面为暖色调,初升的太阳把米黄色的建筑照得金光闪烁,明面与暗面的冷、暖色对比,使得画面色彩辉煌,气势十足。

钟训正设计的“两面红旗”和“凯旋门”方案图.jpg

钟训正设计的“两面红旗”和“凯旋门”方案图

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

1960年4月,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在南京福昌饭店进行评审,选出三个备选方案。钟训正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的两个方案居然都没有被刷下来。

“我做的两个方案都有入选,另一个是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的。他们的风格与我的红旗方案风格相似,也是红旗。但旗下有许多人物雕塑,在空阔的背景下,远看雕塑的意义不明显。”据钟训正回忆,三个方案最后送中央审定。

送审方案呈送中央后,钟训正也跟着到了北京,去铁道部等周恩来总理的审定。可是正遇上周总理出国访问,钟训正就一边等,一边再对送审方案加以修改。结合当时的形势,他把原送审方案的两面红旗,改成了三面红旗。

在北京等了将近两个月后,周总理还是没回来。后来听说周总理到上海开会,钟训正一行人又带着方案去上海汇报。

周总理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正式敲定了钟训正“三面红旗”的桥头堡设计方案,并指示:红旗的颜色一定要鲜艳,且要永不褪色。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施工.jpg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施工

一波三折的建造过程

虽然定下了钟训正的“红旗方案”,但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一段时间内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停了下来,桥头堡的建造再次搁浅。

1968年8月底,钟训正突然接到通知:桥头堡要上马,采用原来的方案,南京长江大桥工程要在九月底竣工通车以迎接当年国庆。

时间紧迫,工程量又巨大,钟训正带着团队立即集中到大桥的施工工地上,边设计边施工。

桥头堡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塑造好红旗成为最大的难题。

在钟训正的设计里,红旗要像风吹过一样是飘动的、曲面的,表现出动感。为此,钟训正和团队反复试验、多方尝试。

除此之外,为了响应周总理“红旗颜色要鲜艳”的指示,钟训正在红旗施工方案中提出要“闪闪发光的”。

当时是在钢架上固定钢板,然后在钢板面铺装一层表面材料,最后用南京玻璃厂生产的朱红色玻璃片镶嵌进表面材料。这样,三面红旗竖起来后,就能在阳光下闪烁光芒了。

可因为赶工期,玻璃厂生产的玻璃片中有的颜色不齐整,出现了红紫色、暗紫色的玻璃片,且施工又都是在晚上,铺贴玻璃片的时候也看不出里面的色差。

铺好后第二天才发现旗面的色彩一块红、一块黑的,很不好看。为了美观,只能将玻璃层全部扒掉,应急式地刷上了一层红漆。

庆祝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png

庆祝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

那时,桥头堡的脚手架上挂着一幅大标语:“苦战两天两夜,插上三面红旗,夺取最后胜利。”

钟训正多年后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万千:“1968年,我40岁,为了造桥头堡,几乎很少睡觉,大家都拧着一股劲,要把大桥造好,造成‘争气桥’。”

在设计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下,两座巨人一样的桥头堡奇迹般地树了起来。桥头堡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28天,保证了1968年国庆日大桥公路桥的顺利通车。

如今,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像卫士日夜守卫着南北交通命脉,迎送着南行北往的车辆。它那洗练有力的建筑形象,向人们展示了那个火红年代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执着追求。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