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据点 新四军“毒”袭白马桥

发布时间:2020-09-03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南京溧水,是抗战时期新四军最早到达的苏南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中心区。

溧水东南部的白马地区,是新四军通往茅山、江句地区的咽喉要道,也是主力部队南北穿插转移的必经之地和休整的回旋之地。

在这日伪军与新四军争夺的战略要地上,曾发生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QQ截图20200825142313.jpg

在反“清乡”、反“扫荡”中,用缴获敌人武器装备起来的新四军十六旅

打“楔子”,日寇根据地内建据点

1943年10月,新四军主力部队南进,开辟苏浙皖边区。日军乘此机会增派伪军在溧水建立多个据点,实行“蚕食政策”,企图一步步吞并溧水抗日根据地。

白马桥,就是其中之一。

据点设立在白马桥东营山顶,由两道铁丝网防护,站在岗楼上举目远眺,方圆3公里尽收眼底。据点内驻有日军十多人,伪自卫团二十余人,人数虽不多,但配有数挺轻重机枪和掷弹筒等武器。

日伪军在据点周围建立伪乡、保机构,经常下乡“扫荡”,抓捕地方抗日干部。白马桥据点的建立,对溧水抗日根据地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动“棋子”,炊事员里应外合

1944年6 月,溧水、高淳两县合并成立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8月,中共溧高县委决定拔掉白马桥敌据点。

微信截图_20200825144010.jpg

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合影

考虑到敌人在地势上占据优势,且火力不容小觑,县委最终决定采用里应外合的方式智袭。按照计划,一颗早就布下的“棋子”,此时派上了用场。

葛春喜是白马桥附近周家村的村民,他的哥哥葛兴玉原是新四军的一员,后受伤致残。看起来憨厚老实的葛春喜,早早地被安排打入据点,成为一名炊事员。

白马区区长程华平与县军事科科长许治商议决定,由葛春喜在餐食中给敌人下毒,得手后以晾出红色被面为信号,战士们再一举进攻。

行动的当天凌晨,战士们带着老虎钳、手榴弹以及炸药包,按照计划来到据点附近,分散隐蔽进入阵地。

这一夜,天气格外闷热,野外更是蚊虫密集。战士们趴在地上不敢动弹,生怕被敌人发现,每个人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据点,等待着那抹红色的信号。

初战告捷,冲不破的火力封锁

天渐渐亮了。

早上6点,据点内另一名炊事员出门买菜,只剩葛春喜一人在厨房内准备早饭。仔细观察没人过来后,葛春喜从怀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毒药,小心翼翼地倒入锅内。一切办妥后,葛春喜随即晒出红被面,悄悄离开了据点。

7点整,哨声一响,11个日伪军有说有笑地走进厨房准备吃饭,丝毫没有察觉饭中被人加了“料”。不一会儿,11人相继中毒昏倒在地。

许治见到信号后,在据点铁丝网旁埋伏已久的战士们当即用老虎钳剪断了铁丝网,进入敌人第一道防线,悄悄向据点逼近。

但就在这时,“哒、哒、哒的机枪声响起来了。原来,葛春喜离开后,一个姓马的便衣特务走进厨房准备吃早饭,看到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的日伪军,便立即向岗楼站岗的日军报告。死心塌地为敌效劳的他,不仅向岗楼运送子弹,还亲自提起轻机枪帮助日军向战士们扫射。

在敌军的火力封锁下,战士们有了伤亡,而且始终无法进入第二道铁丝网,更没有办法按照原计划悄无声息地炸毁敌人的碉堡。

无奈之下,进攻被迫中止。

溧水县城日军警备司令部得知这次投毒事件后,纠集了附近多个据点的日伪军赶往白马桥,结果扑了个空。最终,日伪军选择将葛春喜家的草房烧了泄愤。

虽然此次袭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日军变得惶惶不可终日,生怕何时再次遭到偷袭。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白马桥敌据点的日伪军悄悄撤离,周围的村民们闻讯后皆拍手称快。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