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小组组长 “小萝卜头”之父

发布时间:2020-08-14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27年,南京,一条小船缓缓停靠在长江边的码头上,船上下来几名年轻男子。

为首的男子衣着朴素,眼神中却充满了坚毅,似乎在说:“南京,我来了。”

男子名为宋绮云,时年23岁。

后来被世人熟知,源于一本著名的小说——《红岩》。书中,他的儿子名叫“小萝卜头”。

1949年9月6日,重庆解放前夕,宋绮云和妻子徐林侠,还有儿子“小萝卜头”被敌人残忍杀害,人们将他们称作“一门三烈”。

少有人知的是,“小萝卜头”之父和南京清凉山还有一段故事。

timg-(1).jpg

宋绮云

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和三个孩子

地下小组

清凉山坐落于南京城西,毗邻秦淮河。山上巨木参天、竹林茂密,每到盛夏时节,就成为南京人避暑休闲的宝地。

但在上世纪20年代,清凉山却是墓葬地,平日鲜有人前往。

清凉山旧影

1927年,清凉山西峰的山亭里,一群青年人频频出现。他们有的穿西装,有的着长袍,有的甚至穿着警服,简短的碰头商议之后,他们便装作不认识彼此的样子,各自沿着山路散去。

这便是“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南京成立的第一个党小组——清凉山小组。

组长,便是宋绮云。

青年时代的宋绮云(摄于1920年至1925年期间)

“四一二”后,南京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无数共产党人惨遭杀害。在这危难之际,共产党人宋绮云奉命前往南京,从事地下工作。

他负责的清凉山小组,成员包括贺瑞麟、宋日昌、曹冷泉等人。

宋绮云是江苏邳县人,贺瑞麟是江苏铜山人,两地相邻,因此宋绮云总唤贺瑞麟为“小同乡”,贺瑞麟则亲切地以“宋兄”相称。

清凉山小组负责搜集国民党军政情报,秘密印制传单标语,有针对性地进行邮寄或散发。每十天时间,成员们就在山上碰头开会,讨论工作。

根据党组织“要不遗余力地打入到敌人内部,保存力量,继续斗争”的指示,宋绮云打入了市警察局,在警察队担任中队长。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加强对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的镇压,成立了警官学校,并举办短训班。除了吸收一部分散兵游勇之外,还公开向社会招考一批青年学生。

在这群青年中,有几人来自邳县。宋绮云便利用同乡的身份与他们接近,从中物色培养对象。到1928年2月短训班结业前,宋绮云先后发展了王书楼、范玉贤等人入党。

从容脱身

1928年3月,孙津川被党组织派往南京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在孙津川领导下,南京地区很快恢复和建立了七个党支部,发展党员100多人。贺瑞麟、宋日昌等人还在浦口九袱洲建立了南京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

但到了5月初,白色恐怖愈加严重,地下党、团组织接连遭到破坏,清凉山小组的活动也暴露了。

一天,一道密令下达到警察中队:搜查北门桥一带,抓捕地下党员。宋绮云不由暗道一声“糟了”,必须尽快通知有关人员转移。

在《忆宋绮云烈士》一书的序言中,组员宋日昌回忆,有一天晚上,他从北门桥住地出来,刚走到大门内的夹道时,忽然有一个身穿警察制服的人,用手电照他,光线炫目。以为是敌人前来搜捕,宋日昌的心顿时提了起来,想逃已来不及了。正准备以命相搏,没想到灯光骤然熄灭,这个警察迅速靠近,低声说道:“跟我来。”

听出声音是宋绮云,宋日昌松了一口气。

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几条小巷,来到了一家小饭馆,坐下后,像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一样边吃边聊。

“敌人准备搜查北门桥一带,立刻离开此地。”观察周围没人注意他们后,宋绮云不动声色地说。

宋日昌追问:“这个命令在你手中,可以拖延多久?”

得知抓捕行动还可拖延一两天后,宋日昌匆匆起身,决定先将手上几件事情完成。宋绮云则看似悠闲地将碗里的食物吃完才离去,还有几名地下党员等着他去通知。

次日午夜,宋绮云带领警察中队包围了北门桥,但这里早已人去楼空,宋日昌的房间内物品整齐,连卫生也打扫了,像是在嘲笑敌人晚来一步。

这次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怀疑,宋绮云只好匆匆离开南京,回到邳县,组织武装和敌人继续斗争。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