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新中国首批少先队员合影

发布时间:2020-08-15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2548514219518212683167506541.jpg

这是一张老照片,黑白画面,微微泛黄。照片里的人物,是一群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他们簇拥着一面少先队队旗,小脸稚嫩,却是一脸端庄。

这群孩子,是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于1950年的六一儿童节在南京留下了这张合影。

五千里“小长征”

王醒,是照片中的孩子之一。几十年过去,往事并不如烟,老人仍是记忆清晰。

她是安徽省泗南县王小庄(今江苏省盱眙县晓庄村)人,父亲王赞虞是中共地下党员。

1939年,在与日寇的一次战斗中,王赞虞身中五枪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当局发动的内战又一次摧毁了王醒的家。作为烈士子女,当时年仅10岁的王醒被送到了雪枫战地服务团(部队从事文化艺术和民运工作的团体),跟着解放军一起北撤。

从江苏淮阴出发到安徽,再辗转山东、河南、河北,五千里烽火路。

“那真叫一个苦!我得了伤寒走不动路,为了不让我掉队,一位姓张的姐姐,找来绳子拴在我腰上,一路硬是拖着我前进。”王醒清楚地记得,从山东到河北,雪枫战地服务团一共走了40个日夜。

在行军中,物质条件往往得不到保障。孩子们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克服了没有书本、教室、桌凳和黑板等种种困难,坐在草地上就讨论起功课来。

100多个孩子,深一脚浅一脚辗转奔波,直到1949年。

在南京求学的日子

1949年2月,雪枫战地服务团走过了5个省,又回到了淮阴。在并入华东干部子弟学校之后,孩子们终于可以安心学习了。

1949年10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华东干部子弟学校整体迁到了南京,王醒也进入位于成贤街的新校址继续求学。

在南京的日子,因为物质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孩子们的学习完全走上正轨。

健康方面,学校给每个学生做了一次体检,在行军过程中拖垮身体的学生均得到系统的治疗和安心的休养。

195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华东干部子弟学校的同学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参加了庆祝节日的游行队伍——他们组织了一支千人的腰鼓队。

腰鼓队的总指挥和各分队的领队、指挥、教练全是我们学校的,我可忘不了。”多年后,在回忆录里,一名腰鼓队的成员对1950年的那次腰鼓表演津津乐道。

这些从战火中走过来的孩子,深知保家卫国的重要性。朝鲜战争爆发后,上级号召参加军事干校,学校里主动报名的学生便有72名,占全校16岁以上青年学生的70%以上。

儿童节的珍贵合影

1950年6月1日,华东干部子弟学校里的孩子迎来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个儿童节。他们高举右手宣誓,高唱着《我们是新中国的儿童》,加入了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

那个年代,拍照是件稀罕事儿。当时,苏联共青团到华东干部子弟学校做友好交流,结束之后,共青团员们先拍了一张照片。就在这时,校长突然提议:“这样,我们少先队员也拍一张照片,留个纪念。”

白衬衣蓝裤子,同学们穿着统一的校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王醒记得,拍下这张照片后,同学们羡慕极了,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入队热潮。

王醒说,几十年后,原华东干部子弟学校在南京的几十位同学,都参加了新四军研究会,研讨新四军的事迹,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弘扬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作贡献。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