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在南京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4-05-08 16:17 来源:南京党史网

解放以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经恢复,我们国家具备了开展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条件。1953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讨论和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南京市委在团结带领南京人民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

南京改为省人民政府直辖市

新中国建立初期,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经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和“三反”、“五反”、思想改造运动,到1952年,南京的经济得到恢复。南京市及苏南、苏北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1952年底,南京召开了七次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各区也先后召开了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城区普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郊区9个镇、48个乡、508个村也建立了人民政权。各人民团体也有很大发展,到1951年底,全市工会有会员75932人,农民协会有会员40619人,75%的妇女参加了妇女组织,两万多工商业户和摊贩全部参加了工商联合会。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018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5556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4倍和3.25倍。南京的政治、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得到相当发展。

江苏建省,统一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1952年7月17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致信柯庆施(时任南京市委书记)就江苏建省涉及的南京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总的思路:“(1)待苏南、苏北两区合并时,将省会仍设在南京;(2)确定南京为军事、文化城市,将若干大学办在南京;(3)工业方面如果可能扩充原有之电器制造厂及举办其他工厂等,由中财委在拟定整个计划时加以研究。”当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合并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区,组建江苏省的决定。

1953年1月江苏省正式建立,南京市改为省政府直辖市,省会所在地。江苏省委以柯庆施、江渭清、萧望东、管文蔚、刘先胜等5人为常委;柯庆施任第一书记,江渭清任第二书记。省政府主席为谭震林,柯庆施、管文蔚、冷遹为副主席。同时,中共中央批准惠浴宇为南京市委书记,王野翔为副书记。

江苏建省工作和南京的发展建设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关怀。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江苏,2月22日至24日来到南京。在南京,毛泽东接见了江苏省各部委、厅局负责干部,听取了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工作汇报。他特别指示一定要把南京改造成新型生产城市;要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团结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生产;要把整个城市都绿化起来……毛泽东的视察,进一步坚定了省、市委领导人民建设新南京的思路和信心。

“一五”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若干问题的指示》。南京市从1952年就已开始进行“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计划的编制在市委领导下由市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1954年11月市计划委员会成立后由市计委负责),1952年6月制定了《南京市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初步方案》,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由于这段时间,省市政府正在调整区划,所以《五年计划方案》几经论证修改,直到1956年4月23日省人民委员会才正式下达执行命令。

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南京市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林业、交通运输、商业、基本建设、城市公用事业、劳动工资、文教卫生、成本财务10大类指标。按照计划的远景和目标要求,到1957年,南京的落后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工业化基础将初步建立,城乡关系将日趋密切,城乡交流将更加活跃,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工农联系将愈来愈巩固,社会主义成份在国民经济中稳定提高,人民生活也将显著提高。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讨论和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一经公布,南京就掀起了学习贯彻的高潮。按照“三通”(“思想通、具体通、办法通”)要求,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人民中广泛开展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全市先后出动了500多名报告员,深入工厂、农村、街道、学校举行专题报告会,向50万各界群众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素质,1953年8月,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委指示,作出《关于加强干部理论教育的决定》,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各级领导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理论。同时,先后抽调了几百名干部支援全国重点工程建设,调配了320名(包括一批地市级领导)干部到本市一些工厂担任领导职务,并从工厂提拔了1483名干部,充实厂矿领导班子。1954年5月,全市工业系统大力学习与推广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党支部党员大会的经验,实行“一长制”(厂长负责制)的管理。

1955年,在全市国营、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广泛开展了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劳动竞赛和厂际竞赛运动,推行班组核算,提高了工业设备利用率,节约了原材料和成本。1956年,在全市开展的以质量、新产品、节约和安全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企业职工提出l万多件合理化建议,涌现了几万个先进生产者,有65个单位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

“一五”期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达到31202万元,新增固定资产24469万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78.4%。为适应钢铁需求量的增加,缓解铁矿石的紧缺局面,“一五”后期,新建了3个铁矿。为发挥老企业的潜力,扩建和改造了47个企业,新建了90多个小型企业及7个化工企业。尤其是新建的小型企业和改造的老企业,投资少,见效快,不但促进了生产发展,而且改变了工业结构。在工业投资中,金属加工部门占47.5%,化工占26.2%,电力占7.3%,黑色金属工业占5.4%,建材工业占4.6%。从而,大大提高了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对于改变全市工业基础薄弱状况十分重要。到1956年底,工业提前实现了“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建立起初步的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工业基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和城市建设事业,也得到相应发展,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进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也逐步开展并进入高潮。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