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新生的政权:鼓楼区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5-02-09 15:08 来源:南京党史网

上图: 第一届鼓楼区(原第六区)政府成员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开始了它的新纪元。

4月28日,南京市军管会成立,5月1日及5月10日,新的南京市委和南京人民政府分别宣告成立。当时,国民政府留下的烂摊子亟待收拾,民主党派不完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群众没有组织起来,思想比较混乱。如何团结各界人士,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建立起人民群众拥护的人民政权,成为市委和人民政府的首要任务。

市人民政府建立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全市随即开始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渡。当年9月5日,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掀开了人民当家作主、各界人士慷慨陈辞,献计献策的新篇章。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界人民代表会的作用,各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于次年6月陆续召开。作为一级地方权力机关,区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辖区内经济建设和人民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我市民主法制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

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鼓楼区(当时为第六区,1950年6月调整为第五区)于1949年6月2日成立。地处南京繁华地区,国民政府行政院、司法院、外交部、交通部等及金陵大学、河海大学等机关院校都坐落在辖区内。建区初期,社会很不安定,群众觉悟有待提高、群众自治组织尚未建立、经济和社会事业,百废待举。经市委批准,决定于1951年5月召开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推选代表组成的区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选举小组)

5月初,区委成立了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作为大会的组织机构,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通过了筹委会的组织条例、工作计划大纲和分组分工;讨论了各组提出的工作计划,通过了代表组织条例及代表名额的分配方案;初步通过了主席团名单以及会议议事日程等。筹备委员会还对代表名额分配方案做出确定:全区150名代表,其中区政府代表9人,区委代表2人,职工代表32人,街道居民代表49人,农民代表3人,青年学生代表(包括社会青年)10人,妇女界代表8人,文教界代表7人,工商界代表8人,中西医师五区公会代表1人,合作社代表3人,公安警备代表4人,烈军属代表2人,特邀代表12人。代表产生的办法主要采取协商选派,其中,职工代表,由商业科与总工会召开全区工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协商名额的分配;街道居民代表由各公安派出所按每50户为一协商代表选区,协商选举产生代表。

1951年5月14日至16日,鼓楼区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正式举行,出席代表150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查解放两年来的工作,提出今后工作的任务,选举产生区协商委员会。会议还通过了主席团及提案审查委员会名单。夏国光副区长在会上作了《区政府工作报告》,区公安分局局长作了公安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以槐亚东为主席、王念平为副主席区协商委员会,作为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这次会议是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之后,经济和各项工作取得较好开局,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召开的。76%的代表由各界协商选派产生,大会共收到代表提案617件,致敬信216封,锦旗61面,充分反映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对大会的认可、拥护和关注,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促进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民主意识的提高。

作为是全区人民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常设机构,区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共召开5次会议,适应了建区初期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需要,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和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实现,成为区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对全区各项政治运动的开展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群众基础。

开辟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1953年,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顺利完成了过渡任务。时值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规划,为进一步发扬人民民主,调动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根据195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草案)》的规定和上级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开展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普选工作。

(选民证)

6月下旬,区里建立了选举委员会,设立了普选办公室和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并抽调240多名干部组成39个工作组,全力以赴展开普选的各项工作。9月5日,普选办公室于在丁家桥地区开展试点,区领导亲自参加并直接掌握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9月初,全区的普选正式开始。共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宣传发动阶段。选举委员会深入基层,认真做好宣传、动员、教育工作,宣扬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地投入普选之中。先后召开报告会85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万余人,基本做到家喻户晓。二是选民登记阶段。全区共划分65个选区,其中居民选区39个,公共(集体)户口选区26个。区选举工作组成员深入到各选区,具体指导选民登记工作;选举委员会还严肃认真地逐个审查选民资格。经严格审查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共有330人。三是酝酿协商代表候选人阶段。这是整个选举中最关键的工作,也是最艰巨细致的工作。选举委员会充分发扬民主,教育大家认识到选好代表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引导选民认真讨论和推荐代表候选人。四是召开选举大会,进行投票选举。全区共有92678人参加选举,占全体选民的97.4%。当选代表的得票数最高达到99.8%,最低达到80%以上,至11月底结束,共选出人民代表133名。

全区的首次普选是一次规模巨大的民主运动,广大选民积极踊跃参加选举,认真履行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进一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这次普选,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密切了人民群众与政府的联系,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工作的监督;促进了基层政权建设。

根据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召开各区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通知要求,在普选的基础上,区里制定了召开区人民代表大会的计划。明确指出:大会在区委领导下,由区人民政府主持召开,凡带有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主要报告,均应经过区委讨论通过。1954年6月25日,南京市鼓楼区(第五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礼堂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应到133人,实到124人,列席代表31人。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讨论区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出席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区长、副区长和区政府组成人员。

区长钟世勤作了《南京市第五区人民政府区政工作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报告强调1954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继续深入系统地进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等。报告最后号召,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动员一切力量,为实现国家工业化,保证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促进手工业合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改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积极创造条件。

大会历时4天,6月28日闭幕。大会通过了《关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第五区人民政府区政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出49位出席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钟世勤为区长,于厚福、刘耀华为副区长。

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之后,先后召开了第二次至第五次大会,依法行使人民权力,讨论和决定了全区重大事项。在1954年12月召开的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于福厚被选为区长;在1955年5月27日至30日召开的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根据上级指示,南京市第五区人民政府改称为南京市第五区人民委员会。1955年8月3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和县辖区公所均应按地名称呼,不按数字排列的指示”精神和市人民委员会通知要求,五区人民委员会改称鼓楼区人民委员会。

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标志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区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标志着全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得到了根本保障,在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法制等各个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顾茂富)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