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载等候 新四军老兵的艰难寻亲路

发布时间:2020-04-06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新四军老兵张继炎一生中最挂念的人,就是他的八哥邓国强。

他常和家人说起八哥的事情:一起在韶关长大,一起在南京学习,一起去皖南参加新四军……

最常说起的,是1940年秋天他与八哥偶然重逢。

那时,八哥不到二十岁,高大英俊,腰间还斜挎着一支驳壳枪。

由于行军匆忙,两人只说了一小会话,便不得不再次分离。

两人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张继炎.png

张继炎

抗战时期张继炎的中共临时党员证.png

抗战时期张继炎的中共临时党员证

父子从军,传为佳话

张继炎原名邓国兴,在家中排行第九,因为母亲娘家无后,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少年时代,他与八哥兄弟俩与母亲在故乡广东韶关相依为命。

他们的父亲是香港海员,因参加省港大罢工被港英当局通缉,在党组织安排下到南京做地下工作。

九岁时,张继炎的母亲病故,两人不得不千里迢迢来到南京寻找父亲。

张继炎记得,父亲工作忙,总是不在家,将自己和八哥托付给邻居照料。兄弟俩总是形影不离,一起成长、学习。

1937年底,日军的侵略战火蔓延到南京。为了安全,父亲本想把他们送回老家。只是由于战乱,通往南方的交通已经中断。

于是,父亲便带着兄弟二人多方辗转奔波,于1938年4月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

这对于父子三人来说,都是人生新的起点。

当时,父亲留在军部从事统战工作,14岁的张继炎被分配到新四军教导总队做学员,16岁的邓国强经过培训后,直接被分配到战斗部队。

分别时,兄弟俩泪眼相望,依依不舍。

一时间,父子三人从军也在皖南传为美谈。

征战南北,天各一方

再相见,已是两年后。

那是1940年秋日的一天,苏南茅山西麓一带,新四军新三团一部偶然路过四团驻地。

兄弟部队相逢,自然亲热。人群中,两名年轻的战士格外兴奋,抱成一团。那便是邓国强与张继炎。

邓国强在新三团,两年军旅生涯让他褪去少年时的稚气,十八岁的他高大英俊,腰间斜挎着一支驳壳枪。

“你长高了,也长大了,要学会照顾自己。”八哥亲切地对弟弟说道。

分离两年,张继炎也有一肚子的话想告诉八哥。只是才说了一小会,集合号吹响,八哥的部队要出发了。

张继炎纵然万分不舍,也只得道“再会”。临别前,他特地将一条心爱的羊毛毯送给八哥,然后目送着八哥离开。

“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八哥……”望着八哥渐渐远去的身影,张继炎在心里想着。

此后,张继炎跟随部队继续战斗在苏南。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张继炎和战友常常一天打数战,一夜宿几地,数日一餐。

战斗间隙,他更加想念父亲和八哥,每每遇上三团的战友或者友邻部队,都会打听父亲和八哥的消息。

然而,直到抗战结束,也没有得到一点音信。

解放战争打响后,部队重新整编,新四军番号取消,打听亲人的消息更是难上加难。张继炎没有放弃,只要碰到老战友、老首长,就不厌其烦地打听父亲和八哥的下落。

辗转寻亲,兄弟情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继炎终于在上海找到了两个姐姐,并在二姐家里见到了久别的父亲。

十多年后再重逢,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父亲告诉张继炎,自己一直想尽办法寻找他们兄弟二人。“看到你,我好像在做梦一样,要是能找到你八哥就更好了”。

张继炎也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八哥。他总想起那个秋日,八哥背着羊毛毯渐行渐远……

一天,张继炎在翻看《人民日报》时,偶然发现报缝里刊登着许多寻人启事,都是寻找在战争中失散的亲人。

张继炎立即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信,请求帮助寻找八哥的下落。那一阵子,他常常跑到传达室,盼望着有八哥的消息。

终于有一天,张继炎盼来了一封标注着常州军分区字样的来信。写信人是彭冲,曾任新四军新三团政治处主任。

张继炎兴奋地展开信纸,期望能有八哥的下落。

“1941年初,邓国强同志所在部队三团二营,在句容县北茅山第三游击区宿营时,遭到日寇重兵偷袭包围,邓国强同志率部拼死抵抗,在对敌拼杀的白刃战中壮烈牺牲,在这次战斗中,全连官兵全部战死……”

读到此处,张继炎大脑一片空白,瞬间瘫坐在椅子上,泪水如决堤般涌出眼眶。

此后的岁月里,张继炎常常跟家人讲八哥的事,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掉下眼泪。每每说到1940年那个秋日,更是泣不成声。

据家人回忆,1999年,张继炎生命走到终点时,仍在竭尽全力,呼喊着“八哥”。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