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九皋 南京革命第一声

发布时间:2020-01-01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张虹生和父亲张闻天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零散加起来不过四五年。在他印象中,父亲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除了看书,没什么其他嗜好。

“我们都叫他‘标准钟’,他一般早晨5点半起床,散步半小时,然后开始看书,看到7点半,去上班。”

庐山会议后,张闻天不再去上班,散步和看书成了生活的全部。

“有时候和他一起散步,他会一边走一边说起刚刚看到的植物、花鸟鱼虫什么的,他特别懂这些。”张虹生回忆道。

1949年,张闻天与刘英、张虹生在沈阳

张虹生原名“张宏声”,是陈潭秋给起的名字。“宏声”,暗合父亲的“闻天”。“闻天”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天。”闻天之声,应该宏大响亮,所以就叫“宏声”。

2001年,张虹生从南京大学图书馆退休,此后定居南京,这是父亲革命道路的起点。

张虹生

100多年前,也在南京,还是青年学生的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撰稿,抨击旧制度、旧思想,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他发表文章《社会问题》,对《共产党宣言》进行宣传和介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在南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声之一。

宏声闻天,张闻天成为南京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求学“河海” 自我觉醒

张闻天出生于1900年,江苏省南汇县(1958年划归上海,今已并入浦东新区)人,17岁时来到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求学。

这所学校是河海大学的前身,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提议倡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

张闻天入学时,张勋复辟的闹剧刚刚收场,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在湖南拉开战幕,时局风云变幻,国家前途迷茫。

张闻天入学的初衷,或是治水兴邦,但他很快意识到,光靠学习技术,兴修水利,改变不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张闻天(周顺康/摄)

用什么才能拯救这个贫穷多难的国家?象牙塔内的青年,踏上了上下求索之路。

恰在当时,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张闻天在回顾这段生活时写道:“1917年在学校中看到《新青年》,我的思想即起了很大的变化,我开始对中国旧社会的一切发生了怀疑和反抗。”

张闻天的“自我觉醒也于此开始”。

具有报国之志的张闻天,很快就认识了校友沈泽明,两人志同道合,结为至交。

沈泽民是茅盾的弟弟,茅盾当时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后来,沈泽民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小组成员之一,也是张闻天的入党介绍人。

而在与茅盾的交往中,张闻天受其影响,开始文学创作。茅盾在编辑《小说月报》时,约了他翻译《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发表在1921年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上。这篇两万多字的译文,使张闻天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崭露头角。

投身革命 传播真理

当时的河海格外“时髦”,有许多留美回国的“海归”教授,因而所用的教材大都系美国出版,课堂讲授也多用英语。

受此影响,张闻天英语成绩优异,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就已经能阅读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并被马克思主义学说深深吸引。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闻天积极参加游行、演讲,平时不多言谈的他成了学校最活跃的几个学生之一。

1919年6月,《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创刊,张闻天作为编辑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开始在上面发表文章,抨击旧道德、旧习惯,揭露反动统治的腐败无能,并积极热情地传播马克思主义。

8月19日至21日,张闻天撰写的《社会问题》连载发表。他运用“马克思唯物的历史观”观察社会的变迁,指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废弃民主共和后,中国依旧退回到了封建专制时代。

他认为,中国革命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有区别,要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必须依靠工农:“因为除了真正的劳农界人,人人都是希望做士大夫。把这种希望做士大夫的拉来革士大夫的命,可是万办不通。像中国辛亥革命去掉一个满洲皇帝……其余支配阶级的人还是那种腐败已极的士大夫,所以闹到现在。”

张闻天陈列馆(周顺康/摄)

张闻天还提出了“两步走”的革命步骤:第一步,“劳农界人去士大夫阶级的革命”胜利,“实行普选的民主政治”;第二步,“‘组织’是劳动者把资本家推翻,由劳动者自己组织”,“‘经济’是集合主义,就是把生活机关收归公有,所生产的物品,除可以生产的,仍许私人所有。各尽所能,各取所值”。

为了具体说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景,张闻天在文章的末段,全文摘录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并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十条纲领前的说明文字也译述于上。

据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在南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声之一。同一时期,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期“马克思研究专号”于1919年9月问世,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1920年5月出版。

河海大学中的张闻天塑像(周顺康/摄)

由此可见,当马克思主义之光在黑暗的中国大地上初现时,这充满希望的星火便通过张闻天的笔端闪耀于南京。

南京成为一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城市。百年前,她这样迎来了她的二十年代,波澜壮阔。

参考资料:

《档案与建设》

【责任编辑:施金挺】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