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为农民着想的“农民”

发布时间:2019-12-10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72年12月10日,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邓子恢逝世。

在南京六合竹镇,还留有一座南北朝向的四合院,是邓子恢任新四军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主任时的办公和居住地。

1939年,新四军东进淮南。当邓子恢带领十余名干部到达津浦路东后,立即着手开办训练班,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发展地方武装。

邓子恢

邓子恢居住地旧址(摄于2010年)

半塔保卫战

抗战期间,新四军一直在夹缝中斗争,一边与日、伪军作战,一边还需要面对国民党频繁制造的“摩擦”。 为此,新四军确定了反“摩擦”方针。

1940年3月,在蒋介石策划下,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的李品仙和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率部,从东西两面夹击皖东新四军。为应对危急局势,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先集中主力反击威胁最大的李品仙部,再挥戈东向,击破韩德勤的进攻。

这一部署,让韩德勤以为有了可趁之机。当皖东新四军主力在路西与李品仙部激战时,韩德勤趁路东防务空虚,集中了8个团约1万余兵力,于3月21日凌晨突袭半塔及周围地带。

当时,邓子恢是留在路东的新四军最高领导,战斗之初,他便被包围在半塔指挥部里,可供他调遣的兵力只有约3000人,其中还包括两个学生队、一个女生和少年队,缺枪少弹,情况危急。

22日,邓子恢收到了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的指示:“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坚守半塔。待路西主力挥戈东援,歼灭韩顽。”

1939年春,周恩来到皖南视察新四军工作,与军部人员合影

邓子恢根据电令,认真研究了敌我态势,决定坚守半塔7天以上。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邓子恢等率领全体指战员,英勇血战,击退了顽军十多次的猛攻。

为了抢夺战斗的主动权,坚守半塔的新四军将特等射手组成射击小组,部署在各个阵地上,敌人往往一露头,就遭击毙;到了晚上,新四军派出战斗小组,对敌军进行袭扰,疲劳敌人;战斗空隙,新四军又发起政治攻势,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留着子弹打鬼子”等口号。

在新四军的层层攻势下,韩德勤部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已无心再战。到了3月27日,新四军援军逼近,韩德勤部队终于全线动摇,仓惶后撤。

两天后,新四军兵分三路,全线反击,歼敌3000余人,取得了半塔保卫战的胜利。

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为创建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短时间内,我军即在宝山、盱眙、来安、天长、六合、高邮、仪征、高宝等八县建立了民主政权。

“当兵要当新四军”

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邓子恢始终心系群众的根本利益,十分重视组织工农力量参与革命。

当时,邓子恢根据中央的政策和地方实际,提出了“二五减租”“三七分租”“分半给息”和“老债停息还本”等切合农民利益的减租减息政策,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起来。

由于邓子恢衣着朴素,没有官架子,又时常到田间地头调研,与农民们打成一片,在女儿邓小燕眼里,他更像是“一位身着农民服装、过着俭朴的农民生活、凡事必深入农民群体中调查、处处为农民着想的睿智而乐观的农民”。

1941年,邓子恢与夫人陈兰

1941年1月,邓子恢在《抗日民主政府一年来施政工作报告》中指出:“抗战之胜利民主之实现,这都需要人民自己起来争取的,不是靠别人来赐与,路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了,民主政权已有了初步规模,但需要民众更广大的动员,尤其是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生产大众,把他们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民主政权的柱石,成为抗日力量的源泉,才能使这个根据地走上更加巩固与发展的胜利前途。”

在邓子恢领导下,根据地的新四军严格执行铁一般的纪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到春种秋收的农忙时节,新四军的干部和战士们与群众一起劳作,帮助生产。

亲民的子弟兵,获得了根据地群众的高度信任和真诚拥护。以致后来,人民群众中开始广泛流传起一句顺口溜:“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参考资料:

《南京红色印迹》

《邓子恢传》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