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个世纪 一座老兵工厂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9-12-02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17年12月2日,金陵机器制造局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这组透着晚清和民国风格的建筑群,自1865年矗立秦淮河畔,已跨越三个世纪。

150多年来,它几易其主,数更其名,既是一个老牌军事工业基地,也曾是中共南京地方组织革命斗争地。

金陵兵工厂厂房(摄于2018年)

中国近现代工业源头,工人运动斗争地

金陵机器制造局,中国近代四大兵工企业之一,被誉为“中国民族军事工业的摇篮”。

1865年,清朝两江总督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在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办起了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先进的军用枪炮。清政府被推翻后,金陵机器制造局被民国政府接管,先后更名为金陵兵工厂、21兵工厂、60兵工厂。

这个军事工业基地,也是当时南京工人运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金陵机器制造局建立初期

1925年5月31日,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南京。五卅怒潮中,金陵兵工厂工人挺身而出,抗议帝国主义在上海枪杀工人,支援南京和记洋行工人的反英斗争。

很快,厂内有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受中共南京地委领导。中共南京地委负责人文化震、梁永经常来厂里活动。

雨花英烈孙津川,曾是金陵兵工厂的一名学徒。1927年11月,孙津川受组织派遣深入工厂,发动工人同厂方斗争,反对挪用工资,要求补发欠薪。同时,城南区党支部也将工作重点放在金陵兵工厂,进行发展党员、收集情报、张贴标语等一系列活动。

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国民政府管理不善,金陵兵工厂一度衰落。1931年,李承干升任厂长后,才拯救了这个奄奄一息的老兵工企业。

1935年的金陵兵工厂大门外景

西迁重庆,大后方军工生产骨干之一

1937年,金陵兵工厂完成扩建,全厂员工增加至4000余人。正是其迅速发展之际,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金陵兵工厂被迫西迁重庆。

在重庆,全厂员工爱国心切,坚持每日工作在12小时以上。工人们还加工赶制“爱国”号马克沁高射机关枪20挺、八二炮机炮20门,献给前线。工厂规模日渐扩大,成为大后方军工生产的主要骨干之一。

国民党军士兵使用马克沁重机枪(美国杂志封面)

而留在南京完好的厂房,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建立起“支那派遣军南京造兵厂”。在这里上班的工人,受到日军和汉奸的双重压迫。

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坚持与敌人展开斗争:工人郭启富一次偷了两支枪,送到江宁县转交给新四军;修枪技工王福有,偷了枪械零件和工具,设法到皖南为新四军修枪;不少工人干脆离开工厂,投奔新四军直接参加战斗。

百年老厂迎新生,变身南京文化新地标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金陵兵工厂也迁回南京,改名第60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冲锋枪、手榴弹、迫击炮炮弹等。

1948年底,国民政府将60兵工厂搬迁台湾,只留下无法搬走的厂房和少量破旧机器设备。留守人员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成立厂工人纠察队,开展护厂运动,迎接南京解放。

南京解放后,这个古老的兵工厂迎来新生。第二野战军部队接管60兵工厂,改名为军械总厂,接管后即复工。

金陵兵工厂旧址(摄于2018年)

当时,军械总厂的工作主要是修理各种大炮炮弹及修整机器。党员和积极分子当模范,鼓励职工们努力生产。在器材不全的情况下,工人们还纷纷拿出自己的私有器材,如期完成生产任务。

此后,军械总厂逐步发展成如今的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大型综合装备制造企业。

而跨越了三个世纪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原址,变身为“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成为南京的文化新地标。

参考资料:

《南京红色印迹》

《江苏文史资料》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