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军队之所以能取得这些胜利,乃是因为这支军队来自农民,而共产党人则是这支军队的组织者。这些胜利是凭着自觉和才智将中国人民的潜在力量调动起来的结果。”
“延安的同志友爱同八路军一样。到处是和蔼可亲,无拘无束,其诚实和坦率很吸引人,使人耳目一新。”
电影《731》正在热映。在南京,由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首任部队长石井四郎筹建的“荣”字第一六四四部队,同样是一支双手沾满鲜血的“恶魔”部队。
《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革命刊物,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曾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良师益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在《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览中,有一部名为《通往延安之旅》的黑白无声纪录片,由瑞士新闻摄影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拍摄,这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初期有关延安的珍贵影像。
“共产党是靠踏踏实实争取人心,而不是靠任何夸夸其谈的政治哲学获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是靠唤起人民内心的希望、信任和爱戴,不是靠空谈大道理而赢得人民对他们事业的支持。”
战争的特殊环境,往往能催生出深厚的情谊。詹姆斯·贝特兰,一位曾采访过多位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外国记者,在追踪中国时事、跟随八路军转战华北前线的岁月里,结下了浓浓的“中国情”。他曾非常自豪地说:“我是第一位访问延安的英国人。”
在埃德加·斯诺写作《西行漫记》时,身边有一位非常得力的助手,也是他美丽的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1937年5月,海伦·福斯特只身奔赴延安,完成了斯诺未完成的采访,亲眼目睹了红军改编场景,见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性时刻。
为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艰辛历程,铭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联合推出《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本报将推出庆祝建党95周年特别报道,主要分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探访红色遗址,追寻光辉足迹”,本报记者将带着小记者,共同寻访解放前共产党人在南京进行英勇斗争的足迹。第二个系列是“旗帜引领·与你同行”,本报记者将深入一线岗位,零距离感受新时期我市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风采。今起推出第一个系列——“探访红色遗址,追寻光辉足迹——庆祝建党95周年系列报道”栏目。
南京市钓鱼台小学里,有两堵灰白色的砖墙,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是中共南京市委苏北新四军联络站,同时也是1946年再建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委员会议旧址。1946年至1948年,作为南京地下党组织秘密联络点,党的各类主要会议均在此召开,为南京解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暮色中的栖霞山层林尽染,滔滔长江在此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这片扼守南京东北门户的战略要地,在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里,曾见证过中华民族最惨痛的创伤,也孕育出最顽强的生命之花。当新四军的战旗插上这片血染的土地,一段关于勇气、智慧与大爱的传奇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