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雨花英烈红色资源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发布时间:2023-06-28 15:30 来源:南京日报

创新策

□ 王亚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用好雨花英烈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以崇高的理想信念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引领新征程

伟大建党精神是引领雨花英烈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历经百年征程,忠诚和信仰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引领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淬炼出雨花英烈鲜明的政治品格。雨花台烈士四分之三都拥有高等学历,甚至不乏海外留学硕士、博士,是名副其实的知识精英。他们在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的时代,选择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救亡图存之道,并在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雨花英烈中的恽代英、陈子涛、骆和平、朱务平等人,在《新青年》《文萃》《红旗报》等期刊报纸以笔做枪,传播信仰,向人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方针。其中,恽代英翻译的德国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一书中,提到的有关阶级、阶级矛盾以及阶级斗争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他们思考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促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要影响。1936年,毛泽东向埃德加·斯诺忆述“峥嵘岁月”时说,早年他是通过三本书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书就是恽代英翻译的《阶级斗争》。正是由于雨花英烈中有一批理论的先觉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有着深刻认知,从而铸就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基石,锤炼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能够为革命事业做到“向死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次次挫折中奋起,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道阻且长,任务繁重,必须拧紧共产党员思想信念的“总开关”,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全党带领人民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爱国兴邦的责任意识,奋进新征程

雨花英烈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者,他们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活动是对伟大建党精神最为生动的写照。雨花英烈展现出的面对敌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既是源自对理想信念的虔诚和执着,更是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担当精神的体现。在白区开展的地下斗争,是极度危险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担当精神,革命事业是难以维系的,更不会有雨花英烈们为党和人民牺牲的决绝和从容。中共上海中央局军委特工科胡廷俊,凭着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使命感,长年辗转于上海、南京、江西等地,多次出色地完成重大情报和军事机密的传递工作,有效地协助了中央红军开展的反“围剿”斗争。1935年,胡廷俊不幸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开国大典前夜,毛泽东念及其人其事,百感交集奋笔提书,称道:“胡廷俊同志,光荣的牺牲,永垂不朽!”中共中央军委派驻南京情报中心小组长冷少农,长期从事地下工作,虽身处龙潭虎穴,但仍然信念如磐,在雨花台英勇就义之前写的遗书,仍心系国计民生,叮咛儿子要“成为一极平凡而有能力为一般劳苦民众解决不能解决之各项问题、铲除社会上一切不平等之人物”。在雨花台抛洒热血的革命英烈,展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品格,彰显了共产党人强大的人格力量,是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源泉。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就要坚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自觉把责任化为奉献,把使命化为担当,把爱国兴邦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在干事创业的顽强拼搏中,扬帆启航奋进新征程。

以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淬炼初心使命,再创新伟业

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坐标,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一个叙事支点。雨花英烈大多出生富贵、受过良好的教育,本可过上优渥闲适的生活,但他们心中始终装着劳苦大众,选择了危险、清贫的革命生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惜慷慨赴死,展现了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情怀,彰显了雨花英烈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用不同形式为革命理想的实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们真正将革命理想扎根心中,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不断推动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1931年5月牺牲在雨花台的中共吴县县委书记朱杏南,家境殷实,早年捐资建校,试图以教育救国来改造旧时的中国。为筹措革命活动经费,他不断变卖自己名下的土地。为营救被捕的同志,还动员妻子卖掉金银首饰。即便被母亲称为“败家子”,他仍义无反顾,充分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深切的为民情怀。1933年5月,邓中夏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坚定表示“你们就是把我焚成灰烬,我还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无数雨花英烈以其大无畏的精神,用从容赴死的壮举,将雨花台从断头台变成共产主义事业的宣讲台,显示了对党对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

雨花英烈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面对家庭误解、利益诱惑、生死考验之时,“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毅然决然地作出了有利于民族大义的人生选择,这是因为他们把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植根于谋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中,拥有了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党誓言,对当今投身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伟业的共产党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今天,我们阔步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更应该传承雨花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中汲取锐意进取的精神滋养,凝心聚力再创新伟业。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2022年雨花英烈精神专项课题(YHT20220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宇】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