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忍受贫困,也不动摇革命信仰”

发布时间:2016-04-18 15:10 来源:南京日报

      【烈士小传】朱克靖,1895年出生,湖南醴陵人。

  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7年,朱克靖参加南昌起义并任第九军党代表。1938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部顾问兼直属战地服务团团长。1940年任新四军联络部部长。1944年任苏浙行政公署主任。1946年1月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秘书长、联络部部长。

  1947年初,朱克靖在山东莒县被捕,解来南京。1948年秋牺牲。

  【口述人】康青星,朱克靖烈士之女。赵勤轩,朱克靖烈士女婿。

  在北京香山路一栋居民楼里,寻访组见到了74岁的康青星,花白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这是一个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康青星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中国科学院的退休干部;老伴儿赵勤轩毕业于吉林大学,是军事科学院的退休研究员。

  记者注意到,书房里满满当当的书中,有相当多的是红色历史题材书籍,特别是一本夫妻两人合著的《朱克靖传》更是显眼,足见烈士精神对这个家庭的深远影响。

宁可种田卖菜生活贫苦,也不改变共产主义信仰

  “1926年,父亲结婚后,就对妻子说:‘与我结婚,就不要希望能够当官太太,也不要指望发财享福,而要准备吃苦’。”康青星说,“1927年4月,父亲出任江西省政府秘书长,各商铺闻风而至,送来名贵家具、金银首饰、绸缎等。父亲很客气地请送货的商人把东西全部带走,并嘱咐家人,这些东西不能收。”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1927年秋,父亲带着家人到了北京海淀区,租了一个葡萄园,两间简陋的农舍,自己种葡萄、种菜,再挑菜到城里卖。他一边自食其力,一边寻找党组织,还在清华、北大的学生中宣传革命。由于生活窘迫,家中时常断炊,年幼的孩子也跟着受苦,有一个儿子因此夭折。”康青星说。

  “有一次,父亲卖菜时,路遇白崇禧。之前北伐军进入江西时,两人同在军中供职,彼此都认识。对方同情地说:‘克靖兄,何以沦落到这等地步?要做事尽管来找我。’父亲婉言谢绝,他宁愿忍受贫困,也不改变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康青星说。

让同志先转移,自己坚持到最后一刻

  1946年1月,朱克靖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秘书长、联络部部长,策动国民党淮海绥靖公署长官郝鹏举率部起义。

  郝鹏举部被改编为华中民主联军后,朱克靖被任命为该部政治委员,领导对这支部队的改编和民主改造。

  全面内战爆发后,郝鹏举于1947年1月率部叛变革命,朱克靖被叛军逮捕。“叛变发生前,岳父就有所觉察,他想方设法把很多同志都转移了,自己坚持到了最后一分钟。”赵勤轩说。

  “在狱中,敌人软硬兼施,百般恐吓,企图劝降,并3次大摆宴席,请岳父吃饭,许以高官厚禄。岳父不为所动,写下‘此身早许国,被卖作楚囚。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一诗,慷慨赴死。”

  “当时家人不知道岳父的情况,还盼着他有朝一日能够出狱,并寄去衣物用品。岳父抚摸着寄来的衣物,肝肠寸断,写下‘风雨打牢墙,南冠客思长。寄衣人不见,日日依囚窗。’一诗,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1948年秋,敌人听闻岳父已经在狱中绝食抗争后,决定对他下手。他们将岳父押上预先停留在看守所大门口的救护车上,然后用绳索将他绞杀,将遗体掩埋在雨花台的荒郊野外。”赵勤轩说。

历时10年为烈士写传记,足迹踏遍20多个城市

  “我的岳父很伟大,作为亲人,我们想多了解一些他的生平,并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赵勤轩说,退休以后,他和妻子商量,决定写一本《朱克靖传》。

  为此,赵勤轩重走了一遍岳父的“革命之路”,足迹遍布南京、南通、泰州、浙西、安徽、西安等地,总计20多个城市。“我们访问了岳父当年的战友,请他们回忆当年和岳父一起共事的情景;去了当地的党史部门、纪念馆查阅史料文物;参考了《铁军轻骑兵——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等著作,搜集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赵勤轩说。

  在寻访中,很多老战士都已是八九十岁高龄。“印象最深是的寻访我岳父当年的秘书科长,老人家已经躺在病床上不能说话了,只能通过笔记本电脑打字交流。我问他,朱克靖被逮捕后,临别时和同志们说的话你还记得吗?老人家颤抖着双手,在笔记本上敲下‘坚持斗争,永不叛党’。当时我一下子就被震撼了,特别感动。”赵勤轩说,还有一位岳父当年的狱友,前后写来了几十封信,讲述朱克靖在狱中和敌人做斗争的事迹。

  “信仰至关重要,我岳父坚持了一生,无论是在落魄街头卖菜,和组织失去联系时,还是入狱后敌人用高官厚禄引诱,他都始终坚持信仰,永不变节。”赵勤轩说,他觉得岳父的所作所为,是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最好诠释。

“我们今天享受的,是他们用生命付出的”

  康青星的家里,有一张珍贵的合影:一对年轻夫妇,手上各抱着一个小女孩,一家4口亲密相依,其乐融融。“这是我四五岁时,父亲母亲抱着我和妹妹拍的。印象中,他们都是很慈爱的。拍完照片后不久,父亲就牺牲了。”

  “父亲这一生,为国为民,一辈子都在奋斗。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享受到奋斗的成果。可以说是‘一生奋斗,一无所取’。”康青星说。

  “而我们是切切实实受惠了的,生活在和平年代,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长大。可以说,我们今天享受到的一切,都是父亲和千万烈士用生命付出的。从六七岁起,我就有了一个清晰的信念,那就是好好学习,为建设新中国出力。后来我考入清华大学,学无线电专业,妹妹也考上了军医大学。23岁那年,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康青星说。

  听说话剧《雨花台》正在北京高校巡演,康青星特别激动,“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腥风血雨,我们得把那段历史告诉他们,打动他们。让人们知道,中华民族能立于世界之林,是怎么样奋斗过来的。烈士精神是我们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这些‘正能量’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张洪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