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的活化与利用 ——革命类纪念馆的党性教育特色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2-09 09:58 来源: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

红色资源的活化与利用

——革命类纪念馆的党性教育特色路径探究

赵  瑱

摘要:革命类纪念馆以其宝贵的红色资源和与革命文化的政治契合性,在党性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革命类纪念馆的党性教育教学路径,不同于单纯的理论授课,主要通过营造情景交融的历史氛围,阐发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鼓励学员自主思考,从而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并转化为自我净化的行动自觉。

关键词:革命类纪念馆;党性教育;红色文化

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培训的核心基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革命类纪念馆作为纪念近、现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它们保存了中华民族在革命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重要遗产,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尤其是共产党人在奋斗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与崇高精神,与党史国情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开展党性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丰沃的土壤,较一般博物馆而言,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发挥着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革命类纪念馆以革命遗址、纪念建筑和文物藏品为依托,通过实地情境的氛围营造,展示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彰显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开展党性教育的鲜活载体。在这个情景交融的实境课堂中,纪念馆通过挖掘利用自身资源和活动空间,积极发挥革命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价值功能,让学员在历史与现实、群体与个体、榜样与自我的多重维度中交互体验、重塑思想,转化为知行合一的主观自觉,从而形成了独特意义的教学路径。

一、提炼主题特色

我国拥有类型众多、分布广泛的革命类纪念馆,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艰苦卓绝、惨淡经营革命历程,保存了中华民族在革命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重要遗产,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尤其是共产党人在奋斗实践中所创造的红色文化与崇高精神,呈现着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统一,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由于各馆所处环境殊异,其地理物貌、建筑气质、风俗民情也大相径庭,折射出红色资源包罗万象的内在张力。如革命老区的艰苦朴素风貌,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斗争、星火燎原的革命历程原始呈现;而以上海等为代表的近代以来开放前沿城市,其海派文化、租界地理则与中共早期白区地下斗争的险恶崎岖相融共生,阐发出各具特色的革命气质和内蕴。这些红色资源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红色资源和革命精神的谱系。

革命类纪念馆应着力提升红色资源的利用贴合度和广阔度,结合自身地域特征和属性定位,锻造党性教育基地品牌,呈现自身的独特魅力。如西柏坡纪念馆结合观众心理需求,有目的地创设恰当情境,为观众营造出一体化教学氛围。一是注重外部环境营造,在景区内设以大量革命历史雕塑,以红旗招展和革命歌曲为背景元素,调动学员思想和情绪;二是注重展览体验元素营造,以革命历史教育体验为主题灵魂,以高科技虚拟、幻影成像等现代化技术为载体,使学员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党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三是注重活动设计,以历史革命主题的情景演出、给领袖献花、演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听取历史讲座等活动,为学员提供广泛的体验空间。①同时,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属性的纪念馆应进一步凝练强化自身党性教育教学主旨定位,去空洞化、抽象化,避免落入“满目通红”的固化窠臼。如位于秀丽江南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同嘉兴市委党校合作,推出“重走一大路、再现1921嘉兴故事”,共同打造体验式教学新项目,教学过程分为《嘉兴记忆》《红船故事》《精神传承》三个阶段②,在山水组合意境中引入嘉兴地域文化,让广大党员重温建党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一大”南湖会议在党的创建中的历史地位。这两所纪念馆立足自身特质,通过提炼红色基因与城市血脉之间的因果联系与内在关联,让红色资源阐发出具有独特肌理和气质的内在意蕴,继而深刻彰显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二、激活藏品内涵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迫切需要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播,迫切需要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革命类纪念馆作为展示革命文物、藏品史料等红色资源的纪念设施,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中发挥着与党校不同侧重的教育功效。这些文物藏品绝不是幽闭于玻璃展柜中的陈年物件和各自为阵的散漫碎片,它们是具有丰富文化和教育价值的教学素材。在党性教育课程中,通过对文物藏品资源按照一定的主题和艺术形式结合,借助陈列展览、教学讲解来向学员提供历史知识、传达思想主旨,再经学员的接受认同共同建构完成教学过程的闭环效应。而党性教育教学与公众讲解服务所不同的,不仅在于其讲解内容需要对党员干部更有针对性、典型性,要不断强化党员的原则、立场和底线意识,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对党忠诚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决心和信心;还在于其鼓励启发受众对象的自主思考和觉醒:在讲述感人故事外,借助教学点拨来总结提升故事的内在逻辑和价值。这种教学点拨,要有着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既不穿凿附会,也不木讷呆板,从而营造出启迪学员思维联动、不喧宾夺主的客观环境。

近年来,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众多革命类纪念馆在原有宣讲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积极让文物藏品“发声”,让历史资料“说话”,并通过历史文化背景和理论勾连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激励和启迪人的思想。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积极打造“学悟结合、学做融合”现场教学平台,依据党性教育中“四个合格”“四个意识”等要求,深入挖掘宣讲内容,将馆中重要文物如贺龙茶杯、周恩来毛毯、朱德手枪、收条与回信等与党员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相结合,对讲解内容进行再创作;现场教学通过“重温入党誓词”主题仪式、“南昌起义 伟大开端”党性教育以及“我想对党说”分享心得等环节,以史为镜,讲史育人,增强了党性教育的现场感和体验感,让每一位党员把理想执着信念和务实创新精神转化为对工作的不懈追求,真正达到“知行合一”。③在这个与历史对话的时空隧道中,学员接触到的是对于一件件实物所引发的感悟,是对于革命峥嵘岁月的追溯,是对于革命先辈精神伟力的崇敬,是人心沉浸的修道场。在情景交融的回忆之旅中,通过对革命历史的精神内核解读,激发党员受众不断深化认知,强化信仰认同,进而达到心灵的荡涤和洗礼。

这种教学过程实质上亦是一种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能使人在广袤的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孕育情感。党性教育教学中的藏品史料内在逻辑阐释,不仅要“以情动人”,还要“以理服人”,站在历史发展的科学维度揭示中国革命的必然道路和规律,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体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实现群体感化”④。这种摆脱书本理论与第三种媒介间隔的亲身置入氛围和体验,通过个体与历史的主观“互嵌”,产生出触动人心的心理作用,从而构建出与党校差别化定位的党员教育培训方式,在党性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彰显“场所精神”

革命精神所依托的革命类纪念馆本身,通过恢宏的空间设计、精湛的布展艺术也营造出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公共空间。这个空间以叙事性展示为特征,在叙事性构建中进行创造性构思,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加深记忆,获取意义,进行思考。这与诺伯舒兹所表述的“场所精神”有着某种奇妙的呼应,即“利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而在革命类纪念馆的建筑空间构造中,这种关系无疑是以严肃、庄重为主基调,并通过丰富、贴切的场景元素以及完整、统一的空间序列融合来营造空间氛围,继而成为心理空间的转化渊薮。这种内在的精神感召与呼应是一场个体与历史穿越时空的重新建构,是“不在场”的“后置登场”。尽管这种“登场”是学员作为旁观者的视角来模拟展开,但其存在本身即是个体的参与证明,这种教育过程根本上是主体与客体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革命类纪念馆,不仅依靠其珍藏的资源成为党性教育的大课堂;同时,不仅如此,许多革命类纪念馆还结合周遭红色资源,开发出烈士故居、烈士墓区、纪念设施等新的现场教学点,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纪念空间,从不同主题、不同维度渲染出层层递进的仪式感,使得“场所精神存在于能够容纳体验,能够产生共鸣的空间之中,场所精神是空间体验的产物,也是空间的再创造”⑤有了更为广阔的落地实践。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依托雨花台干部学院这一平台,积极利用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群雕、丁香树、东殉难处、西殉难处、知名烈士墓等教学点,通过一整套的党性教育参观讲解和纪念凭吊仪式,打造出系列的配套环节;还与南京市各纪念馆进行深入合作交流,挖掘党性教育资源,目前已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王荷波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静海寺纪念馆等多家具有党性教育意义的场馆进行常态化教学合作,拓展干部党性教育新路径。这种环环相扣的空间体验催发出学员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引发其情感的激荡与共振,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阐发当代价值

革命类纪念馆与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其社会教育职能中重要的一环即旨在弘扬革命文化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光辉产物,与革命的发展交相辉映。”⑥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凝聚了优秀共产党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塑造了中国革命文化精神的集体记忆。

在不同阶段,革命文化展现出不同特征。全国各地的众多革命类纪念馆往往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物或事件展开,具有鲜明的革命斗争印记。这种印记突出表现为强调共产党员的革命性和纪律性,提倡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并具有典型的阶级斗争时代色彩。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彰显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在党性教育教学过程中,纪念馆着重选取典型的人和事,表现革命者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和生死存亡的意志考验中所涌现出党性修养和坚韧品格,讴歌优秀共产党员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于组织绝对服从的集体意识,继而凸显革命典型的“榜样”效应。

这种“榜样教育”模式旨在弘扬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力图对当今党员干部塑造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学人员为片面突出革命典型的光荣品格,着重描述极端化、血腥化场面,刻意渲染故事情节以达到“催泪”效果。这在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却也易造成某种隔阂心理:即革命英雄的精神事迹固然感人,令人敬仰,但他们生活在过去的革命年代,是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他们坚强的品质;他们是超越普通人的存在,学员自身产生一种先天的疏离感及一道泾渭分明的心理鸿沟。这种内心的道德分界让党性教育单纯成为展示、传播革命英雄个人品质的浅层教学,并未转化为砥砺学员自身内化和理性思索的营养剂。同时,当下的多元语境也让更多的党员干部接触到更为广泛的信息渠道,他们对于传统高大全式的表述容易产生质疑性抵触,这也大大削弱了教学的权威性,消解了革命文化的真实性。

因此,在革命文化与党性教育的结合过程中,应注意到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侧重区别表述和当代价值勾连。革命文化的弘扬是汲取精华为今所用,展现党员干部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应注重展现人性的温度,倡导理性思考,弘扬文明传承的价值功能。革命类纪念馆的党性教育不应成为只谈过去、不谈当下的历史课堂,应研究当今党员干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需求表达机制,对症下药。同时,要结合纪念馆自身的陈展内容和资源优势,选取最突出的、对党员工作生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学主题,阐发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教育内容不应过于空泛,浮于表面,要考量到日益丰富的现实生活,深入到党员干部的内心。要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共产党员的个人价值结合起来,尊重党员的个人利益,通过鼓励个人奋斗保证有理想信念的人是个人价值实现最为充分、最有意义的人,从而建立思想互信,凝聚“共识”,即共产党人努力追寻的政治价值这一共同目标,让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更为现实的落地意义。

五、转化教学成果

当下,许多革命类纪念馆的党性教育模式仍旧依靠传统的参观讲解,有的则系统依托组织部门或干部学院等机构调配,纳入当地党员干部培训计划总体框架,扮演着固定现场教学点的角色。这就使许多纪念馆面临着程式化的动作:安排一次短暂的学习,履行一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这种构造在明确纪念馆教学运行机制的同时,也弱化了其主体性和多样性,教育的实效性十分有限。

接受培训的党员干部学员通常是以集体组织的形式来访,但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环境、背景跨度很大,所受教育程度也有高低差异,单纯统一的培训内容无法满足所有学员的需求。因此,党性教育切忌搞千篇一律的“一刀切”,要摆脱“路径依赖”,建立针对不同群体类型和主题方向的教学课程,分类分级分层,以供学员自主选学。同时,革命类纪念馆的党性教育要不仅仅只依靠于现场教学,要创新思维,及时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鼓励学员坐下来、静下来,以研讨式交流促进党员受众思考,通过教学互动、问题导入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访谈对话和现场问答等环节,实现教学人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提高学习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员真正把内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让内心触动内化为实际行动。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党性教学设计包含参观讲解、现场点评、现场体验等多个环节,现场点评环节包括《从蔡光举看黄埔军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什么说黄埔军“不知死”》《黄埔军校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黄埔军校严格的军纪军法》《孙中山与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等不同主题,每个主题之下设置不同的教学形式,在内容上做到全面深刻,在形式上做到灵活多样,使之成为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特色党性教育项目。⑦

这种启发、交流式的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学员经历过一次震撼人心的党性教育实境体验,并对革命文化产生现实勾连的前提之上。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党员干部不同于成长期的学生,他们都是拥有独立思想人格、成熟认知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的理性个体,他们拥有着相当层次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他们的受教育方式不应是全程的被动、被灌输,应积极发挥其主体性,提供一个开放性、支持性的交流环境,就学员之间的所学所思所想和关注问题进行切磋琢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员讨论完毕,可设置自我总结环节,让学员在有感有悟的基础上,通过“发声”后的互相启迪,厘清思绪,辨明思路,诉诸笔端,总结成为一套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让教学内容关照到自己的个人实际和生命历程,真正联系自身、触发自身,从而提升学员在整体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进一步深化其主观思想的自觉性。党性教育的成果不仅是体现在学员学识层面的增加,其最终是学员学以致用的程度。倘若学员知识储备丰富,在提及相关理论概念时能够依靠惯性和熟稔的话语体系侃侃而谈,慷慨表态,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却将之抛之脑后,说一套做一套,造成言行背离的“双重人格”,教育的成效也就成了镜中月水中花。党性教育谋求的正是在提升学员思想境界的基础上,继而折射自我、对标找差,清除思想上的灰尘和心灵上的污垢,加强约束、管控、锤炼、警醒自我的能力。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人的思想认识时常出现反复,党员干部的党性素养也可能会受到周围各种因素影响而摇摆不定。只有真正激发学员的内省意识,使其沁入思想、深入骨髓,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体认度”和“固化度”,才能将党性教育教学成果真正转化为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内在动力。

“党性教育是一个由知而情、由情而信、由信而行的思想教育过程,是‘知、情、信、行’的有机统一。”⑧这一过程在革命类纪念馆的教学路径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也成为指导革命类纪念馆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党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唯有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党员干部的个人实际,用好用活革命类纪念馆其自身的红色资源,积极转化为兼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生动教材,革命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方能真正被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康彦新,韩进宏.西柏坡党性教育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党政论坛[J].上海:上海市委党校,2017(4):15.

②王菊梅.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革命纪念馆党性教育品牌——以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为例.红色文化资源研究[J].吉安: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019(1):180.

③林彦平.新时代,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中国纪念馆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2019(1):75.

④王家荣,杨宇光,朱小理.转化:“红色资源”从育人困境中突围的关键.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南昌:南昌大学,2010(1):19.

⑤郑时龄.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时代建筑[J].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6):34.

⑥吴四伍.革命文化何以铸就文化自信.人民日报海外版[N],2016-08-25(6).

⑦周瑶.革命纪念馆党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为例.党史博采[J].石家庄: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2018(9):54.

⑧孟庆松.党性教育要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光明日报[N],2016-02-24(6).

[1]康彦新,韩进宏.西柏坡党性教育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党政论坛[J].上海:上海市委党校,2017(4):15.

[2]王菊梅.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革命纪念馆党性教育品牌——以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为例.红色文化资源研究[J].吉安: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019(1):180.

[3]林彦平.新时代,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中国纪念馆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2019(1):75.

[4]王家荣,杨宇光,朱小理.转化:“红色资源”从育人困境中突围的关键.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南昌:南昌大学,2010(1):19.

[5]郑时龄.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时代建筑[J].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6):34.

[6]吴四伍.革命文化何以铸就文化自信.人民日报海外版[N],2016-08-25(6).

[7]周瑶.革命纪念馆党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为例.党史博采[J].石家庄: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2018(9):54.

[8]孟庆松.党性教育要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光明日报[N],2016-02-24(6).


640_副本.jpg


作者简介

赵瑱,女,公共管理学硕士,文博馆员,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注:本文收录于《长征时刻——2021全国长征纪念馆联盟征文集》。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