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员眼里的“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有这部法的护佑,纪念馆比原来更加肃穆

发布时间:2022-12-19 13:07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1671350390_副本.jpg

开栏语:今年是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收官之年。从即日起,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与现代快报合作,开设“人民来电·讲述南京人大这五年”专栏,通过“市民群众来电讲述+人大代表回应评说”的形式,揭示近年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大事件背后的“人大故事”和“代表智慧”,全方位展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南京的生动实践和生机活力。

【时间】12月16日上午

【来电人】汪贝,1991年9月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解员

【接听者】刘伟,南京市人大代表、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同期实录】刘代表,好久不见。还记得2018年为了起草《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您来馆里调研,和我们座谈。一眨眼,条例实施5年了。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咱们馆举行。这些天,我特别想和您聊聊,关于这部条例,关于那段特殊的历史。

up_ckeditor_16713509398105_副本.jpg

△汪贝女士正在拨打电话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从小就听老师讲过。大学毕业后,从老家安徽到南京求职,出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那段特殊历史的敬畏,我过关斩将,考进纪念馆,成了名讲解员。入职后,我越发感觉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因为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对历史和观众负责。

上岗前,馆里给我们开设了各种历史专题讲座,组织宣讲业务培训。30多页的讲解词,要背得滚瓜烂熟。我还特地把知识点写在一个小本子上,随时随地翻一翻,努力把每张照片、每座雕塑背后的故事都讲得清清楚楚,尽可能详尽地再现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记忆。

老早以前,纪念馆门口时常会有一些小摊小贩,围着参观者叫卖推销;参观的人也不太注意言行,有的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有的还在馆里大声喧哗……看到这些,我们觉得很别扭,尽力上前劝阻,但感觉“底气”不是很足。大家都想,要是有部什么法帮我们撑撑腰,该多好啊。

没想到,你们真的来馆里调研,说南京人大准备立这样一部法,保障国家公祭。当时,我跟同事挺激动的。再后来,条例实施,大家开始理直气壮地“执法”:看到衣着不整的游客,我们会在入口处就给予纠正;发现馆内一些不文明行为,特别是有人想在馆内直播吸引眼球时,我们能义正词严地警告他们这是“违法”的行为。

几年下来,我明显感受到,“从一日到一年,从一城到全国,从中国到国际”,大家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忙的时候,我几乎每十几分钟就要讲解一场。来馆里缅怀悼念的人也更加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对我们保护纪念设施、维护馆内秩序的工作也更加支持。门口的小摊也撤掉了,连附近中国云锦博物馆的外墙都刷成了灰色,与纪念馆氛围更“搭”了。

南京大屠杀过去85年了。如今,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4位,平均年龄超过92岁。看着他们慢慢老去、远去,很是心痛。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有老师、学生,还有幸存者后代,加入到志愿讲解员的队伍,跟我们一起守护这段历史记忆,传递和平之声。

up_ckeditor_16713509383720_副本.jpg

△刘伟代表正在接听电话

【接听原声】汪女士,感谢您的来电,让我又重温了一下《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的立法过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作为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性法规,南京人大主导制定的这部条例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导向,发挥了立法的价值引导功能,进一步凸显了南京“博爱之都”“和平之城”的城市形象。值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让我们在历史的回望中,传承家国回忆,点亮精神火炬,坚守和平愿景,凝聚力量推进民族伟大复兴。

通讯员 宁人宣 现代快报+记者 卢河燕 史童歌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