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阿里亚/文 储希豪/摄)在南京大学,有这样一位院士,自1957年至今,他一直从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教学科研工作。他向学校捐赠了200万,助力学生成长。他年至耄耋,依然带领团队,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的研究和产业发展。
△ 郑有炓院士
他就是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有炓。6月9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郑有炓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从山区娃到半导体界领军人物,他一路奔跑逐梦
郑有炓,1935年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少年时的郑有炓十分聪明,尤其喜爱物理,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三明市永安县的高中。从大田县去永安县上学,没有公路,他就与几个小伙伴互相鼓劲,走过漫漫山路,奔向他们求学求知的殿堂。
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科学的向往,1953年,郑有炓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自己的物理梦终于圆了,他兴奋得不得了。
1956年,机遇不期而至。我国创办了第一个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开始自己培养半导体科技人才。在南京大学的抽调生里,就有郑有炓。
“如果说考上南大物理系是圆了我的物理梦,那么到北大物理系攻读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则开启了我一生研究半导体的征途。我们心底都明白,国家需要半导体,国家需要我们。于是,我们一路向北,一路欢唱。”1957年,郑有炓学成毕业。作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之一,他投入到了南京大学半导体物理专门化建设中。
在接下来的60余年时间里,郑有炓受国家委派参加首批中美凝聚态物理合作研究计划、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奋战在半导体科技攻关第一线……他在半导体领域越走越远,成为我国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
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前沿,把成果应用在祖国大地上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见到了87岁的郑有炓院士。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郑有炓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谈起话来慢条斯理,但是字字铿锵,句句有力。
△ 郑有炓院士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我和我的团队主要开展的是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特别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无论从科技还是经济的角度,半导体是信息技术的基石,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战略意义。郑有炓强调,一代材料、一代器件、一代产业。从第一代半导体硅锗,到第二代半导体砷化镓、磷化铟,再到以氮化镓、碳化硅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半导体材料体系功能不断拓展,性能不断提升,形成三代半导体材料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半导体技术。
郑有炓介绍,以第三代半导体所发展起来的高能效、低功耗、高极端性能和耐恶劣环境的新一代半导体技术,在推动社会信息技术化进程、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独特的战略支撑作用。
“我们感到很荣幸,我们抓住了机遇,并且做出了一些成绩。”几十年来,郑有炓带领团队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一穷二白”到行业焦点,他引领团队创新探索
如何让一个尖端的半导体科技领域,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落地发展?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团队主要聚焦半导体领域基础研究,改革开放之后进入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当时开始搞的时候真是一穷二白,从零开始做起来的,非常辛苦。”回忆起过往,郑有炓语气平和而淡定。
当时,用于研究的国外设备价格很高,加上巨额的转运费,买不起也用不起。然而,郑有炓带领团队硬是咬着牙,挤出经费在南京734厂买了一台苹果电脑。师生齐动手,构建了锗硅材料生长的计算机精密控制系统。之后,他们又四处寻找器材,构建了用于锗硅超晶格量子阱材料CVD生长的复杂装置。
郑有炓是我国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开拓者和引路人,倡导并推动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研究和产业发展。他带领团队奋战在半导体科技攻关的第一线,突破了高质量氮化物半导体异质结构生长技术,研制出我国首支GaN基微波功率器件;发展了非辐射共振能量转移新技术,研制出高显色指数单芯片白光LED;提出了极化增强异质结紫外探测器新结构,研制出国际先进的系列紫外探测器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了锗硅超晶格异质结构材料制备新方法,实现了我国首支锗硅异质结晶体管;开拓了硅基微纳器件研究领域,有力支撑了摩尔定律下信息器件的持续发展。
心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捐赠200万设教育基金
如今,虽然年过八旬,郑有炓还经常东奔西走,极力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 郑有炓院士与博士毕业生合影
“这次我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深感荣幸、备受鼓舞!我要衷心感谢省委、省政府长期对南京大学、对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也对南京大学给予我和我们团队长期不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郑有炓说。
采访中,郑有炓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成就人才就是成就事业。”郑有炓在人才培养上兢兢业业,以身作则,培养造就了一支充满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近20位。
郑有炓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将江苏省政府奖励其个人的20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设立郑有炓教育基金。据悉,该基金作为开放式留本基金,利用其收益奖励和资助南京大学优秀本科生与半导体科学技术领域的优秀研究生。
“当前,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正迈入发展新阶段,已列入‘十四五’规划。去年12月28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江苏的南京和苏州两个分平台挂牌,我们又迎来了发展新机遇。”郑有炓表示,第三代半导体将与第一代、第二代半导体形成优势互补,发挥独特的重要战略支撑作用。
“在新时期实现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关键在青年人才培养,营造汇聚天下英才在江苏这片沃土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郑有炓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相信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固态照明、紫外探测、新型显示、射频微波和功率电子等主要科技领域,有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江苏将扮演重要角色。
【院士简介】
郑有炓,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大田县,1957年毕业于我国首届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1984年受国家委派参加首批中美凝聚态物理合作研究计划。自1957年至今,在南京大学从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教学科研工作。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成果获199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